編按:《客新聞》與《MyGoPen》合作反詐騙,將提供「事實查核」、「詐騙破解」等相關新聞訊息,本篇文章由《MyGoPen》提供,若疑似遭到詐騙,仍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並未說明紙杯內層的塑膠薄膜材質為何,食藥署的資料顯示臺灣最常見的材質為聚乙烯 PE 。
(2)醫學界已知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有害,但包括劑量、累積、致癌等問題都還在研究中,尚無明確的科學資料佐證。
(3) PE淋膜在耐熱範圍內使用仍可能溶出塑膠微粒,對塑膠微粒有疑慮的民眾可使用其他替代品。
紙杯不耐熱溶出毒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紙杯裝熱飲會融化釋出有害物質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尚待更多研究
傳言提到紙杯內層的塑膠薄膜會產生塑膠微粒,MyGoPen 致電諮詢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紙杯在說明淋膜的塑膠微粒問題之前,必須先從整體環境解釋;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膠製品種類繁多,臺灣共分為 7 大類、以 7 個號碼提供民眾辨識,不管哪一種用完之後變成垃圾、可能污染水源,經過環境分解之後產生塑膠微粒,還會與環境中的其他東西例如重金屬鉛、鎘等結合,以食物鏈等各種方式進入人體,醫學界已知塑膠微粒可能造成人體健康風險,但「相關研究不多」,到底塑膠微粒會在人體停留多久、會不會在人體器官累積、會不會造成器官傷害、會不會致癌,這些科學界都還沒有答案。
MyGoPen查詢相關具有代表性的資料,食藥署旗下的「食藥好文網」曾於 2016 年的「佛要金裝、人要衣裝,那你認識食品的『盛裝容器』嗎?」 提到,「紙碗、紙杯內側有一層塗膜,就是 4 號 LDPE,安全性夠、方便而且便宜。120 度就可以融化,所以很好製作,也因為遇熱的熔點溫度很低,能做緊密的封口,防止食物氧化。」該文提到編號為 4 號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是臺灣市場常用的紙製餐具淋膜材質,並提到熔點、耐熱等特性。
(1)臺灣常用PE 耐熱範圍內仍可能溶出塑膠微粒
傳言影片提到熱水沖進紙杯會造成塑膠微粒,後來又提到「造成健康危害、體重增加」,並沒有明確指出造成什麼樣的疾病,顏宗海表示,臺灣市場上包括紙杯在內的紙製餐具,內層的淋膜都以 PE(聚乙烯) 為主,其中編號 2 號的高密度聚乙烯,耐熱溫度是攝氏 90 到 110 度,而編號 4 號的低密度聚乙烯則是 70 到 90 度,因此使用時應該注意適用的溫度、不要超過。
傳言提到「塑膠微粒也會滲入你的飲料中,釋放出驚人的 25,000 個微米大小的塑膠微粒」,顏宗海表示,紙杯的內層其實是塑膠產品、而塑膠產品有可能會產生塑膠微粒,即使在符合耐熱溫度範圍內,也還是可能溶出塑膠微粒,但傳言影片說的一杯溶出 2 萬 5 千個塑膠微粒則查無出處,顏宗海指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中都能看到塑膠微粒的危害,但人體的部分尚待更多的研究,傳言說法雖然部分正確、但太過籠統。
(2)PE 不含傳言所說的化合物、重金屬
傳言提到塑膠內層「降解會釋放出氟化物離子、氯化物、硫酸鹽、亞硝酸鹽等」化合物,還提到會溶出「鉛、鉻、鎘」等重金屬,但顏宗海表示,PE是聚乙烯,聚乙烯本身並不含有這些化合物、重金屬,顏宗海以編號 1 號的 PET 寶特瓶為例,PET在製程中會用到「銻」,民眾擔心殘留問題、這些都能夠理解,但傳言只提到塑膠內層釋出有害物質,但並沒有說內層是PE,或是為何會出現那麼多的化合物,以及鉛、鉻、鎘三種重金屬,「我們只能知道的是PE本身並不帶有這些成分,除非是污染等特殊情況」。
結論
傳言只提到紙杯不耐熱、內層塑膠薄膜會溶出塑膠微粒、各種化合物、重金屬,但傳言並未指明實際材質,臺灣紙製餐具的塑膠內層薄膜稱為「淋膜」,因臺灣是國際上的 PE 主要出口國,在製造地的價格優勢下市場上以 PE 為主,專家提醒高密度 PE、低密度 PE 各有不同耐熱溫度,但在耐熱範圍內使用,仍可能會溶出塑膠微粒,傳言說法雖然正確,但有關 2 萬 5 千顆塑膠微粒則查無出處,健康危害的部分則尚缺明確的人體研究,傳言說法模糊籠統、易生誤導,目前市面上也已有無淋膜的純紙容器。
而有關化合物、重金屬的部分,以 PE 聚乙烯(化學式:(C2H4)n )而言,本身並不含有傳言所說的氟(F)、氯(Cl)、硫酸鹽(SO₄²-)、亞硝酸鹽(NO2−)等,若傳言是指 PE,則應為錯誤說法。
資料來源:
食藥署 – 紙杯為什麼可以耐水耐油又耐熱?
食藥署 – 塑膠類食品容(器)具包裝衛生安全與標示100問
食力- 揭露紙容器的真實面:從製造到環保,缺一不可!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