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宋佩遙/桃園報導】講客廣播電臺舉辦4場「廣播金鐘講座」,今(30)天下午邀請以《人生想想劇場》奪下今年廣播金鐘獎廣播劇獎的導播李正純,分享投入廣播界逾30年的心路歷程。李正純一連拋出12個問題表達他一路以來對廣播劇的看法,也讓所有台下聽眾思考持續製作廣播節目為的是什麼?李正純直言,要維持喜歡廣播的心理,就是嘗試不同的節目類型,「我每一年都要用不一樣的題材來做節目!」李正純說。
李正純在中央廣播電臺《人生想想劇場》節目擔任導播,偶爾也會軋上一角,並且尋找合適廣播劇的題材撰寫劇本。他在講座開場就送大家八個字:「人『聲』如戲,戲如人生」。他回憶起之所以開始投入廣播劇的製播,是因為負責做廣播劇同事在5年前退休,而他自己年輕剛入行時,曾經在中廣有演出廣播劇的經驗,於是便接手製作央廣每天15分鐘的RTI劇場,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故事與聽友相見。
李正純簡單向大家介紹廣播劇的類型,廣播劇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對話為主,參雜一點旁白;另一種則是類似有聲書,主述的比重可能超過一半,旁白決定了一齣廣播劇好不好聽。對他而言,他的廣播劇多半是從接觸到的書本來找題材,把文字與故事內容改成對白,與直接找現成劇本相比,要把小說或故事轉成對白劇本,工程非常浩大。
而李正純奪下的兩座金鐘獎,正好都是由書籍改編。分別以心理勵志書籍《你好,我是接體員》、小說《起駕回家》改編廣播劇,榮獲第55屆(2020年)與今年第58屆廣播金鐘獎廣播劇獎。其中,今年評審稱讚李正純的作品,演員跳脫傳統演繹且自然呈現、很接地氣,並傳達出民間信仰的信念與親情堅定的力量,是一齣展現勇氣的廣播劇。
「我喜歡廣播嗎?我喜歡廣播劇嗎?金鐘獎是我的目標嗎?我為什麼選擇廣播劇?」李正純談起製作廣播劇的心態,他坦言,自己做過各種類型的節目,但同樣的節目做久了容易倦怠,若能持續嘗試製播新的節目類型,便會需要不斷學習、精進自己,這樣可以讓他產生更多的熱情繼續做下去。
他笑著說,做廣播劇臉皮一定要厚、不可以怕被罵,「我臉皮夠厚所以活下來了,我現在還繼續做廣播、演廣播劇,我願意繼續在這個領域學習、鑽研繼續努力,不要被批評打倒。」李正純解釋,會這麼說是因為廣播劇故事題材與角色聲音年齡都較年輕,因此年輕人容易擔任主角,但相對容易因為經驗不足而演不好,這時絕對不可以因為怕被罵就不敢繼續嘗試。
不只做節目的心態,李正純也大方分享節目製作的技巧與秘訣,包括「製作人的功能?劇本如何產生?演員陣容如何組成?如何掌控錄製現場?錄製母帶如何剪輯?如何與音效師搭配?如何凸顯我的作品?報名表如何呈現?」。他認為,多聽、多看不必受限,或許影視媒體流行的東西廣播也可以嘗試。
李正純特別提到廣播劇的關鍵——聲音辨識度。他舉例,央廣常態的廣播劇可能會讓一人分飾多角,但競賽型的節目,他一定會讓演員一人飾一角,因為「無論是再好的配音員,扮老或是扮年輕,都不會比原本的聲音還來得悅耳。」就算演得很好、配得再好,專業的評審老師都有可能聽出破綻。
李正純也分享一個小技巧,廣播劇劇情若遇到同性別的角色對話,很可能讓聽眾搞不清楚哪一位角色在說話,因此遇到同性別或是群戲,「演員台詞要把人名叫出來,每句台詞前面都會加上人名,避免一連串對話讓聽眾混淆,不僅加強效果也加強聽眾對演員的認識。」
對於李正純的講座分享,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表示,客傳會旗下講客廣播電臺肩負客語傳播的責任,但因此面對主流的金鐘獎是一大挑戰,評審對於客家語言可能並不熟悉,想維持客語比例又希望可以榮獲金鐘肯定,這就是舉辦講座的原因。講客廣播電臺接下來也將邀請金鐘獎得主「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蕭曼屏與「警察廣播電台」主持人尚恩,分享教育、社會關懷廣播節目的製作與企劃心得,用教學相長的形式讓參與的主持人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