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裕能/桃園報導】「我做一天算一天,30年來只要不出國,我幾乎都在醫院。」聯新國際醫院創院院長張煥禎謙稱他沒什麼目標,就是「一直做」而已。但這樣的「一直做」、「煞猛做」,卻打造出版圖橫跨台灣、大陸、日本、新加坡和尼泊爾的聯新醫療王國。位於平鎮的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去年更成為全台第一家客委會認證揭牌的客家友善醫院。
張煥禎說:「我祖父是有名的中醫師,更是位有名的命理師,他在我出生時就說我『中等資質,一輩子有貴人相助』,所以我只有中等資質,但我覺得一直有很多人在幫我。」
從最早創立壢新醫院,進而發展至目前的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張煥禎並不認為他有多厲害,反而一切都只是為了「求生存」。他說:「創業時,除了很多人幫忙外,所有事情我都必須自己處理。遇到困難,我必須要克服、再克服,沒有選擇餘地,不然就無法突破、沒有辦法生存。我沒有什麼了不起,就只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而戰,如果沒有這樣堅持,醫院早就倒了。」
張煥禎出生在醫護家庭,父親是婦幼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員,母親原本在台東衛生所工作,因為上台北受訓,倆人因此結緣認識,婚後生了3個小孩。他表示:「我爸爸是台中東勢的客家人,我媽媽是台東成功鎮新港的客家人,兩邊都是大家族;爸爸共有9個兄弟姊妹,媽媽也同樣有9個兄弟姐妹。我在家排行老大,然後是弟弟、妹妹。
受到父母的工作和影響,張煥禎和弟弟、妹妹後來也全都在醫藥、衛生界服務。弟弟是牙醫師,妹妹是護理師,都有不錯的發展和成就;太太則是藥學系畢業。「耳濡目染,我們兄弟姊妹三人很自然的就這樣走上醫藥界服務道路。客家人認為小孩就要有一技之長,不用為五斗米折腰,我爸爸認為學醫可以,但不一定當醫生,而是要有一技之長。」
不過,張煥禎大里國小、衛道中學畢業後,進入台中一中,再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還是當上了醫生。而且還創立壢新醫院,建立聯新醫療聯盟,成為台灣私人醫院連鎖經營的先驅,之後又設立上海禾新醫院,成為中國第一家外資醫院。
能在事業上不斷的精進和往前衝,張煥禎憑藉的是過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他認為這和大學時練習擊劍有關。「我拿過新手盃冠軍,我們中國醫藥大學也是全國大專擊劍比賽第一個非體育科系拿到大專盃前三名的學校。(早期大專盃比賽未分A組和B組)」民國63、64年的時候,台灣的醫學院練劍很瘋狂,我看人家社團練劍滿好玩的,而且衣服滿漂亮的,就這樣開啟了我的練劍生涯。」
張煥禎練擊劍後,就練得很勤。「我那時候每個禮拜練3天,一、三、五練劍,每次練3小時。6點下課去練到9點;然後吃飯、洗澡;10點唸書到凌晨2點;睡3個小時到5點,然後就出去跑步。每天早上5點起來跑步,從我們從學校跑到大坑,每次跑5公里,跑了5年。」張煥禎說。
「擊劍跟其他運動不太一樣,擊劍的智慧通常佔三分之一、體力三分之一、技術三分之一,用頭腦的比例高一點。以前練完劍,都還要瞄準靶心連續刺中100次才能下課,有時候第98次、99次中斷掉,就必須重來。但也因此訓練了我們的專注和恆定,從1到100是很好的學習。」
張煥禎說:「我做什麼事情都很專心,現在算是從醫院退休了,醫院就交給接棒者。現在一個星期教書3個半天、看診3個半天、公益3個半天,公益可能更多,做奧會的事還不算公益,教書是正規的3堂、還有演講,大概每樣是3到5個半天。」
從第一線退下後,張煥禎最想做的就是「教育後輩、推廣體育。」他說:「我就是把我會的盡量教、盡量傳承下去。」他還想辦桃園地區的客家親子朗讀、演講、歌唱的語文才藝競賽。
以前忙於工作,很少休息的他,現在也盡量找時間休息。他開玩笑說:「我現在跟大谷翔平(OTANI)一樣,沒打球就睡覺,沒事就多休息。」他覺得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養生之道很簡單:「能吃、能喝、能拉、能走、能看、能聽,然後有點錢、有朋友,就能有好心情,有了好心情,自然就會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