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非洲南部的辛巴威共和國以其境內豐富的生態聞名,但在工業化、都市快速擴張與極端氣候的威脅下,許多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尤其是水資源的匱乏更迫使部分野生動物為了尋找水源離開棲地。

當地規模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萬蓋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發現,上月起園內的象群開始集體往鄰國波札那(Botswana)遷徙,專家指出,由於萬蓋國家公園內的「水體」(water bodies)已經乾涸,象群在沒水可喝的情況下被迫遠離棲地,跨過國境尋找新的水源。

綜合《法新社》與《非洲新聞》報導,辛巴威公園與野生動物管理局(Zimbabwe Parks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Authority)發言人法拉沃(Tinashe Farawo)周一(18日)表示,萬蓋國家公園近日「水體已經乾涸」,導致多種哺乳動物開始大規模遷徙,其中以象群與水牛最為明顯。

法拉沃指出,萬蓋國家公園是辛巴威境內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占地1.46萬平方公里,由於極端氣候影響,園區內的「水體」(泛指水累積之處,例如河海湖泊與池塘溪澗等)已乾涸多時,「水體已經乾涸,動物們正在尋找水和食物,包括水牛、大象和公園裡所有類型的動物都出現大量遷徙的現象」,「由於水資源短缺的加劇,這些年來遷徙的動物數量持續在增加中」。萬蓋國家公園內約棲息了5萬頭大象,「我現在無法量化究竟有多少大象已經遷徙,是數百還是數千頭,但數量非常多」。

統計顯示,辛巴威境內約有10萬頭大象,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而萬蓋國家公園範圍內就佔了一半。而鄰國波札那約有13萬頭大象,是全世界大象數量最多的國家。

象群每天需要大量飲水。資料照片,翻攝自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官方《推特》

事實上,水資源短缺已是長久的問題,野生動物被迫離開國家公園棲地,甚至跨國至波札那的情況並不少見。法拉沃強調:「今年的大遷徙發生得太早了,主要原因就是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

當群體遷徙的野生動物經過人口稠密地區時,可能會導致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加劇。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是辛巴威偏遠地區的嚴重問題,部分原因是近年來的人口成長、工業化與城市擴張。法拉沃指出:「這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動物入侵社區,且動物會開始與人類爭奪水源」。根據辛巴威政府統計,去年至少有60人遭到遷徙中的大象殺害。

大象由於體型巨大與食量驚人,群體遷徙時一旦進入人類聚落,就可能造成嚴重損失。東非的肯亞近年因為人類社區擴張,經常發生居民的村莊遭到遷徙的象群闖入,造成建築物受損、民眾受傷,更嚴重的是農作物的破壞。

國際救援組織糧食安全與生計(Food Security and Livelihood)專案執行恩東比(Victor Ndombi)指出:「現在人類來這裡建造房屋、耕種,這阻礙了大象的遷徙路線,使牠們除了來這些農場掠奪作物之外,已別無選擇」。

在肯亞經營農場的姆瓦基馬(Jones Mwakima)就曾遇過幾次象群襲擊,他說大象會快速地吃掉相當大部分的農作物,但更大面積會在踐踏下破壞,「當一頭大象襲擊你的農場時,半小時吃掉的農作物相當於在叢林裡吃上8個小時。問題是只有40%是被吃掉的,而60%是被踩壞的」。

另一位農民姆瓦加洛(Nahashon Mwagalo)也因象群吃掉他的農作物而夜不能眠,他準備改種向日葵而不再種植玉米,「向日葵比較不需要太多擔心,因為我不必提防大象。我不會因此失眠,不必像以前種玉米時必須時時保持清醒來照顧它們」。

今年5月,英國慈善機構「救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派員前往肯亞,協助農民在農田邊緣設立「生物柵欄」(biological fence),在田邊豎起蜂箱飼養蜜蜂,阻止覓食的象群接近農作物。蜜蜂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授粉者,且也是巨型哺乳動物害怕的對象,特別是當蜜蜂成群結隊存在時。

「救救大象」向農民免費提供蜂箱並講述飼養方式,農民收集蜂蜜和蜂蠟後也增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姆瓦基馬表示:「我們喜歡蜜蜂,因為它們幫助我們保護農場。我完全以務農為生,沒有其他工作,這是我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我現在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收入來教育我的孩子」。該組織表示,已有越來越多的社區提出安裝更多蜂箱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