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新竹報導】今年在新竹新埔褒忠義民廟的義民祭上出現了陌生的臉孔,一群年輕的學生跟著老師、認真地用手機、筆記本記錄普渡的每項儀式,原來是日籍客家文化研究專家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副教授河合洋尚,帶領多達10人的研究團,希望針對已故日本教授植松明石在1980年的義民祭研究論文,探討40多年過後的今天,義民祭典的變化。

從前一天的豎燈篙、放水燈儀式開始,義民廟前都可以看見來自日本的河合洋尚與學生一行,仔細的觀察普渡過程。《客新聞》也特別專訪河合洋尚以及同行的東京都立大學客座研究員橫田浩一,從他們長期研究客家文化的觀點下,看到義民祭典近40年來的變與不變。

日籍學者河合洋尚(左二,舉手者)帶領研究團隊前往義民祭進行調查研究。何柏均攝

四名日籍學者接棒,長期研究客家文化

河合洋尚向我們說起了這次調研的緣由,他說,自己就讀碩士、博士時,指導教授是研究六堆客庄的渡邊欣雄老師,他曾跟著老師到美濃、中國梅縣田調,研究中國、臺灣兩地的客家的關聯。

原來,197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有四位日本人類學者在台灣客家地區進行研究調查,包括植松明石、末成道男、渡邊欣雄、堀江俊一,四位學者紀錄了台灣客庄的宗教信仰研究,為早期台灣客庄留下珍貴的調查紀錄。其中,植松明石田野調查的主要根據地便是新埔,參與了1979年的義民祭,詳細記錄下當地民眾參與義民祭的真實樣貌。

河合洋尚表示,渡邊欣雄老師的同事植松明石在1980年有一篇論文:〈台灣漢人(客家村)の中元——祖靈祭祀に関する予備的報告〉(台灣漢人(客家村)的中元節——關於祭祀祖先的各種準備報告),當時的論文紀錄了很詳細的義民祭過程,他看了論文後便很想了解新埔客庄的義民祭在過了40多年後的變化到底如何。

日籍學者河合洋尚與調查團隊全程跟著新埔義民廟中元祭祀的過程,不斷做筆記與拍照紀錄。何柏均攝

河合洋尚在看完中元普渡前的豎燈篙與放水燈後分享他的初步觀察,他說,雖然還未看到義民祭當天的狀況,但他觀察後發現,義民祭的大框架與早年植松明石的論文描述一樣,只有一些細節有些許不同,例如以前沒有用米做的神豬、現今因為環保,放鞭炮的規模也沒有以前那麼大。

河合洋尚指出,文化民俗活動往往會隨著時間有所變化,例如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參與也會變少,可能會有衰弱的情形,「但為什麼義民祭過了40年,卻沒什麼很大的變化,是我現在很好奇的問題,這是這幾天要好好觀察研究的地方。」另外,橫田浩一也說,截至放水燈的當下,還未看到義民祭傳統會吃的黑糖粥。

義民信仰的變與不變,盼年輕新血注入活力

由於日本學者長期關注臺灣客家文化的研究,透過不同視角下,看到客家文化的變遷,對於義民祭典的變革,義民廟總幹事彭成勤接受《客新聞》訪問時表示,日本的學者調研傳承非常細膩,保留了很多學術資料,而義民廟也有有留下一些日本時代的遺跡,如廟前的石燈籠便是自日治時期留下來並未改變的地方。

對於傳承了235年的義民信仰,他希望可以有創新的部分,彭成勤認為文化的傳承必須交由年輕人來做,不僅希望年輕人接班,也希望能訓練更多年輕的導覽志工。例如,現今義民廟的廟祝是由26歲的詹俊彥擔任。

義民祭祀經過了上百年的歷史,開創出了符合現代潮流的文化,米豬的出現就是特別的例子。何柏均攝

與此同時,彭成勤也拋出一個新的「義民爺出巡」的概念,他認為義民爺是台灣人的戰神、烈士,應該走出去讓全國人民看看台灣人的精神,尤其全台灣義民爺的分香廟遍布北中南東,各分香廟每年都要回來新埔過爐、掬火,義民爺卻沒有到各地遶境。

「沒人這樣做,但不能做嗎?」彭成勤說,希望明年義民爺可以像媽祖一樣,讓義民爺到分香廟出巡,目前朝一年一個區域出巡的方向推動,現在已陸續與中部的義民廟聯繫,時間可能會訂在秋祭過後廟務較清閒的時刻,屆時希望號召十五聯庄的鄉親一起前往,慢慢的把繞境做成全國規模的義民巡禮活動。

當地民眾帶著小孫女一起到義民廟祭拜,代表著傳統祭典急欲新世代的加入,在新舊之間傳承百年文化。何柏均攝
延伸閱讀:

客家賽神豬普渡:從神豬到米豬 看見義民文化與時俱進的轉變

【張凱清、何柏均、洪俊傑/新竹報導】新埔義民廟今日舉辦義民祭,現場多達13隻的神豬一字排開,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