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清、何柏均、洪俊傑/新竹報導】以前來自各地的人,都會在農曆7月15日到新竹縣新埔鎮褒忠亭義民廟拜中元。後來2001年新竹縣文化局創立「義民祭」的形式後,奉飯儀式就獨立出來,轉變成義民祭的「千人挑飯」活動,以及多了義民之夜,也讓義民普渡改為農曆20日,並轉變為客家文化的慶典。文史工作者黃有福強調,客家長輩不會說義民祭,而是做中元(zoˇzhungˋ/zhungˋ ngien)或普渡(puˋ tu+ )。

新埔義民廟已傳承兩百多年做中元傳統。何柏均攝

15聯庄普渡的傳統 用黑香旗割香供俸義民爺

拜義民的傳統,已被客家族群傳承了2百多年,並從13聯庄祭祀演變至現在的15聯庄。今年「2023新竹義民祭」輪值到新埔鎮五埔里及關西鎮東平里共同辦理義民節祭典。黃有福認為現在普渡義民爺的15聯庄傳統,除了傳統習俗式微,也讓有些輪值到主辦義民普渡的客庄,面臨人力與財力緊縮的困難,廟方應重新制百年來的輪庄制度。

輪值到主辦普渡的庄頭,要在普渡前一個月到義民廟,迎請黑香旗與義民爺主牌回到庄內的廟,直到農曆7月19日,帶著陣頭將香旗與義民爺主牌迎回新埔義民廟。香旗作為義民爺的分靈,結合著犒軍邀碗筷的習俗,信眾會每日下午4點左右,準備熟菜來奉飯,客語稱「㧡飯(kaiˋ pon+)」,廟門口還會擺上牧草,讓義民爺的兵馬也能夠享用,許多細節顯示出客家人待客的用心之處。

今年輪值到五分埔,義民爺牌位與香旗迎到新埔鎮五埔里的開臺宮祭祀。何柏均攝
開臺宮門口擺放上牧草,代表義民爺兵馬駐在此地,顯示客家人的細心。何柏均攝

黃有福指出,信眾從義民廟割香,供他處供俸使用的黑旗為「黑香旗」,並非「黑令旗」;而所有寺廟(包括義民廟)用的「令旗」,多半不隨便出門,僅作神明出巡繞境或祭煞時,開道、去晦氣、降妖伏魔等掃除不潔的用途,除了媽祖用的令旗為金黃或橘紅色,其他多半為黑色。他特別強調,現在看到有「令」字的黑色旗幟,都是後來才仿製的,型式不確實。

普渡義民的式微 兒時記憶逛不完的攤販

黃有福說,以前義民廟會在農曆7月14日,會用竹來搭建三角錐狀的「孤棧」。輪值到的區域會來祭拜。若不是輪值區則會準備好雞鴨鵝,並掛上自家的名牌,由里長派鄰長去收來孤棧祭祀。黃有福說,孤棧的客語「吊棧」,用破音來唸成「吊淺/錢(diauˇ cienˊ/ cien)」,而且這項客庄特有的習俗,也消失在新埔義民廟,目前就僅剩新竹縣關西鎮的元和宮有保留這項習俗。

接續著農曆18日豎燈篙的習俗,以及大士爺進場義民廟,去管理普渡好兄弟們的秩序,讓祂們不要為了分食而吵架。有些紙糊大士爺像神像的頭頂,會有觀音像的坐鎮,來監視大士爺是否有公正分配祭品。到了19日下午放水燈,以及將請來的義民牌位與香旗,也會送回新埔義民廟,故會在輪值的庄頭裡請客辦桌。不過,現在因人變少及不好掌握,容易空桌就幾乎沒有吃辦桌的習俗。

文史工作者黃有福介紹義民廟的做中元習俗。何柏均攝
民眾請回祭祀的黑香旗會在中元期間返回新埔義民廟補充香火。洪俊傑攝

黃有福回憶起兒時的普渡,總充滿著熱鬧氣氛,忘不了那時新埔義民廟旁都會有滿山遍野的攤販,逛都逛不完;還有輪值到大湖口聯庄時,他就會去住在新竹縣湖口鄉的舅舅家住上幾天。以前大家都很期待,普渡能快點輪值回自己的庄頭,來獲得義民爺的保佑。

他感嘆說著,到了現在傳統習俗式微,15聯庄某些地區也因從農業社會變遷成為工商為主的社會,人口也隨之外移動,而愈來愈少人,但有些地區人口增多卻無法加入輪流祭祀區,久而久之就沒這麼熱鬧了,希望未來義民普渡活動能以有效的管理與營運方向去思考,迎合現代化的變遷。

民眾把請回家祭祀的黑香旗拿回義民廟過香爐。洪俊傑攝
嘉義義民廟廟方返回新埔義民廟進香。何柏均攝

延伸閱讀:

關於我和義民爺變成家人的那件事1:當年輕臉孔走進市場與廟宇 一場奉飯文化遞嬗

【李台源、何柏均/新竹報導】「今有新竹縣竹東鎮雞林里第13、14、15鄰里民,與竹東國中同學,誠心誠意參拜,備…

關於我和義民爺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恐將失傳的奉飯文化 竟源於兩百年前的一場戰爭

【李台源、何柏均/新竹報導】「奉飯」(海陸腔:㧡飯,kaiˋ pon+)習俗有一說是源自於當年鄰里鄉親為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