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清/綜合報導】臺中市府客委會自14日起舉辦為期5天的「112年客家源流與文化研習」,昨(15)日邀請資深媒體人黃森松擔任講座,講授「客、客家、客家人-客從哪裡來?臺灣漳泉閩客習俗比較」,並分享今年出版的《台灣客家簡明史》新書。黃松森透過此作向學員釐清客家源流,並舉證自己祖先與六堆美濃的客家人,「客家」不非用血緣及語言來認定,而是以認同的角度。他期望此作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盼台中東勢能完成《東勢角三百年》,以保存地方史實。
黃松森表示,客家族群恪遵「水有源、木有根、人有祖、祖有史」的誡訓,所以要編寫一套有系統的地方誌並非易事,得要公私彼此協力,才能傳達歷史文獻的重要性。他的新書指出台灣大多數客家人的「梅州始祖」,並無居住於福建寧化石壁鎮,中國歷史上也只有「程鄉三縣」、「嘉應州五屬」及「梅州市七縣市」,並無存在「四縣」一說。
客家詩人何卿爾老師也在研習營主講「詩情客家心」,從客家生活的大小事物去延伸想像,將生活的細節轉化美麗的客家詩詞,現場學員以「水餃」為題來作詩;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邱湘雲教授則講解「客家山歌中的「茶」文化—由SDGS健康與福祉談起」,而且茶在山歌中不僅是飲品,更經常是「託物寓情」、「寄物抒情」的重要元素之一。
市府客委會主委江俊龍表示,透過3位老師與研習活動,啟發大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尊重,並推動客家語言、文化在當代社會的持續發展,感謝每位投入研究或創作的學者專家對客家文化保存與紀錄的貢獻。
從今(16)起,還有3天豐富的課程,包括彭欽清老師主講「從家族遷徙談客家語言文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前院長黃紹恆講授「戰後臺灣客語流失的政經考察」及楊名龍老師的「臺灣客家次方言-構詞差異與區域文化意涵」等8場講座,歡迎各界對客家學術文化有興趣者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