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清、洪俊傑/桃園報導】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書藝館)「未究之境:書法中的客家敘事」在本月11日開展,為這次「世界客家博覽會」(世客博)的副展場之一。展覽中推出的書法作品,為重現客籍作者、藝術家在書藝史上的成就,也展現出客家族群移墾史所帶動的藝術傳播鏈,是全球化與在地文化融合的多元面貌,有別於世客博兩大主場館的展覽,更具深度與藝術性。
負責這次策展人的巫伊婷,是來自台中市大甲區日南的福佬客,她到國中時才知道巫姓源於廣東梅縣,也才恍然大悟從小聽阿婆和舅公聊天時,所聽不懂的語言原來是客語,這樣的客家淵源給了她很大的靈感,更想帶給觀眾:「不論家鄉來自哪裡,都能從這檔展覽找到認同及想看的東西。」
台灣書藝發展與客家淵源
巫伊婷向〈客新聞〉表示,由於此特展精選20世紀初至當代的書藝作品(1917-2023),涵蓋時間的跨度很大,在清代並沒有「書法家」、「藝術家」概念,當時掌握書藝的人士,幾乎為受詩書禮教傳統的富裕家族,當時的書藝家等同名家;到了現在年輕一輩的書藝家,養成背景則更為多元,不見得來自書香世家,人人都可以學書法,所以規劃這檔展覽有更一致的面向,故展覽在當代委託創作的部分,就直接以客籍文學作為命題的核心。
像是羅應良《客語三句印稿(仙人遊庄、圍庄、小滿)》,以較高難度的陰刻,將音樂人林生祥〈仙人遊庄〉及〈圍庄〉2首音樂作品的歌詞,轉化為傳統藝術形式的篆刻與書法,又能從古典看回當代,讓不同時代的人都能關注客家。巫伊婷說:「藝術領域到最後,都走向了通的境界。」
不少書藝家,皆在這次展覽以客家詩進行創作,例如盧廷清《吳濁流六十初度詩》及陳板《杜潘芳格詩──台灣个心靈日》,邱清吉《利玉芳詩──濛紗煙》則呈現了南台灣詩人的作品。曾子雲、古耀華這2位書藝家,還不約而同選了葉日松新詩,各別創作《葉日松詩──關於桐花的》及《葉日松詩選─朗讀鄉愁》。然而,陳柏伩《台灣人三部曲》則用鍾肇政大河小說的《沉淪》、《滄溟行》及《插天山之歌》等3部書名來創作書藝。
跨越時空,多重身份的書藝家是「文化的保護者」
清代以來書藝表現的格言、生活智慧或俗諺,以及日治時期的詩社,並沒有因殖民政權遭到揚棄或消逝。巫伊婷則特別強調,到了戰後台灣的書藝發展,更走向跨越族群的共同語言,像是黃國書、于右任經常有書藝交流的來往。「其實不論你是文學家、藝術家、或書法家,客家人對於傳統美好事物的保留;『詩書傳家,藝文傳世』這樣的傳統一直到現代還存在,他們是文化的保護者。」巫伊婷說。
而且這檔特展勾勒台灣各地的客庄風景,郭阿壽 《桃園風光》描繪桃園縣時期的角板山與石門水庫,以及南部六堆的陳俊光《瀰濃庄敬字亭記》表現了客家「敬惜字紙」的文化,還有吳鳴《客家小炒食單》,反映大家人共有的美食佳餚。客家人不斷在台灣與世界流動,成就也不一定在原來的故鄉。巫伊婷表示,希望大家從特展中找到自己欣賞的作品,再進一步認識這些書藝家的鄉土背景。
巫伊婷說,希望民眾能從「未究之境:書法中的客家敘事」這檔特展,看見許多客籍文學家也有書藝的創作,以及從客家身份的角度去認識書藝名家,也能更認識書藝家的多重身份與多元特性,在「未究之境」體現著書法、文學、繪畫不可分割的面向,探究更多屬於客家可能性的解釋。
展覽資訊:
「未究之境:書法中的客家敘事」
A Dimension to be Found: Hakka Narative in Calligraphy
展期:2023年8月11日至10月30日
開放時間:週三至週一 09:30-17:00; 每週二休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