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巍巍半壁結獅岩,四面青山鳥語連﹔坐看西南空眼界,千山萬水拱堂前。」1901年秋南庄鸞生黃開郎等人在田美永和宮扶鸞,經大白仙翁降乩,在獅頭山開堂濟世,如今已發展成有勸化堂、輔天宮、開善寺、舍利洞、饒益院等5大寺院及超昇靈塔的宗教聖地。
勸化堂等寺廟地處獅頭山前山、苗栗縣境,涵蓋儒釋道三教;而位於獅頭山後山、新竹縣境的元光寺、海會庵、靈霞洞、金剛寺、萬佛庵、焚音寺,則在傳揚佛教禪、淨二宗。122年來前、後山寺廟相互輝映,獅頭山已成為信眾靈修的名山古剎。
日治初期殖民政府不僅鴉片未禁,還建立專賣制度,不少紈褲子弟沈淪﹔許多飽讀詩書,甚至懂中醫的知識份子,見科舉中斷,成為鸞堂的鸞生;他們透過信仰與藥方,「扶鸞戒煙」成功,致主祀「三恩主」的鸞堂信仰在全台興起,扮演醫療、戒煙與教化功能,勸化堂是其中之一。
現任勸化堂董事長黃錦源在獅山村長大,「恩主公」的教化功能,從小耳濡目染,地方子弟犯了賭、嫖、偷戒律,經勸化堂鸞生「扶鸞降筆」,個個原形畢露,遭戒板伺候,痛得隔日起床都難,若真心向「恩主公」懺悔,服了藥方隔日即癒。
黃錦源說,1915年勸化堂大殿落成,奉安登龕後,太白仙翁再降乩,應在20年內完成「天堂、地府、西方」聖殿,並舉辦仁濟、育英事業,且增祀玉皇、孔子、釋迦佛三聖﹔而勸化堂也遵神旨,先後完成勸化堂(天堂)、輔天宮(地藏王菩薩)、開善寺(西方三聖)三大聖殿,並開辦仁濟院與育英書院。
仁濟院於1921年設立,聘請流行音樂大師羅大佑的祖父羅應鈞擔任主治醫師,有各科藥方,行醫濟世,後再由中醫師羅文樂接棒。1950年亦設立育英書院,招收初中部學生,省主席吳國禎還題了字,後礙於法令規定未准,只招生一學期,改為私塾,只教漢文。
「塵外不相關,幾閱桑田幾滄海﹔胸中無所得,半是青山半白雲。」黃錦源認為獅頭山紫陽門是靈修的界門,有防禦防盜功能,踏進門內是修行場所,葷食莫入,門外則是滾滾紅塵。這首引自清末名儒翁同龢的石刻楹聯,道盡了世事滄桑,生如浮雲。
黃錦源受生父真修師父(俗名范壬坤、1907 —2011)影響至深,1962年范壬坤在愛妻病逝後,發心到勸化堂修行,到97高齡時再薙度受沙彌戒,於2011年圓寂,享105歲嵩壽,他育有5子4女,黃錦源居老么,3歲時過繼給連襟黃維繰為養子。
黃錦源的養祖父黃文日,早年協助黃開郎扶鸞濟世,養父黃維繰也是信徒,生父范壬坤後半生更是以堂為家,擔任過兩屆勸化堂董事。黃錦源受3位長輩影響,43歲就出任勸化堂監事,1999年51歲時更當選勸化堂董事長,接黃錦繡的棒,蟬聯至今。
為辦好堂務,黃錦源提前從中國石油公司退休,也學生父幾以堂為家,積極推動公益、慈善、教育、文化、觀光等五大志業,不僅每年辦青少年佛學營,捐助地方學子早午餐經費,寒冬送暖救濟,舉辦藝文、音樂活動,也與國內外宗教團體廣泛交流,弘揚儒釋道。
百餘年來,獅頭山已成為達官貴人、騷人墨客、販夫走卒,遊山朝聖、靈修的名山,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何應欽、閻錫山、楊森、謝東閔、陳水扁都曾到訪,蔣介石得知建超昇靈塔,請辜振甫捐了1000包水泥﹔楊森為探訪出家的紅粉知己,在道德門外留下一顆將軍樹;1955年日本歸還唐代高僧玄奘大師的舍利子,也一度供奉在開善寺,後再移至日月潭慈恩塔。
勸化堂122年來經過14位堂主、理(董)事長,以黃開郎、黃光榮父子、黃丁鳳、黃錦繡父子,擔任時間最長,建樹也多﹔黃錦源接棒後,也本著弘法濟世,廣結善緣理念,讓堂務蒸蒸如上,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