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周一(26日)證實,在佛州與德州出現本土瘧疾(Malaria)案例,其中佛州發現4人、德州1人。這是美國自2003年迄今20年來首度出現的本土瘧疾感染。
綜合《路透》、《BBC》與《CNN》報導,CDC表示,5名患者均已就醫接受治療,病情穩定,已無生命危險。根據CDC《健康警訊網》(HAN,Health Alert Network)的資料,目前的5名本土確診病例都是在這2個月內確診,佛州首名病例是上月26日在薩拉索塔郡(Sarasota County)確診,德州則是上周五(23日),在卡梅倫郡(Cameron County)的戶外工作民眾。
For the first time in two decades, five cases of malaria have been found in the U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aid four cases in Florida, along with one in Texas, have been diagnosed over a period of two months https://t.co/GrSjbNsLkX pic.twitter.com/XhKu5eVQps
— Reuters (@Reuters) June 28, 2023
CDC表示,儘管在美國感染瘧疾的風險相對較低,但瘧疾被視為「醫療緊急情況」(Medical Emergency),任何出現可能症狀的民眾都應進行「緊急評估」(Urgently Evaluated)。美國一年約有2千例瘧疾病例,大多與出國旅遊相關,其中約3百人轉為重症(大部分是因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並導致5至10人因瘧疾死亡。根據統計,95%的瘧疾患者是在非洲被感染的。
根據我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CDC)官網顯示,瘧疾被《傳染病防治法》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在台灣主要的病媒蚊是「矮小瘧蚊」(Anopheles minimus)。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2021年全球感染人數約為2.47億人,其中死亡人數約為61.9萬人。自2003年在台東出現2例本土傳染個案後,在臺灣發病確診的都是境外移入個案,每年約有10至30例,主要是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及大洋洲感染。
瘧疾是由雌性蚊子攜帶的5種瘧原蟲所引起,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疲勞,也會出現噁心、腹瀉和嘔吐,可能引發包括腎衰竭、癲癇或昏迷等危及生命的傷害。全球最多死亡個案發生在非洲,死者多為兒童。
馬里蘭州州立大學醫學院貝瑞博士(Dr. Andrea Barry) 指出,「最近出現了這些少數的本土感染病例,確實讓人有點震驚。但目前只是少數病例,我認為公共衛生措施對於追踪瘧疾的傳播地點非常重要。因此,採取一切可能的干預措施,例如減少蚊子數量,或要求每個人使用驅蚊劑以防止叮咬等。都是可以防止疫情持續擴大的方法」。
美國南部從亞利桑那州到佛羅里達州,有超過5千萬民眾連續3周面臨酷熱氣候的挑戰,多地氣溫已升至危險水平,德州聖安傑羅市(San Angelo)周日(25日)創下破記錄的攝氏44.4度(華氏112度)的高溫,大彎曲國家公園(Big Bend National Park)上周六(24日)更創下攝氏48.3度(華氏119度)的極端高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認為,佛州等南部各州的氣候條件,將可能導致瘧疾疫情爆發。
WHO今年4月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性的氣候變遷、森林砍伐與城市化,已導致登革熱、茲卡病毒與瘧疾等藉由蚊蟲傳遞的傳染病個案不斷增加的,特別在熱帶與亞熱帶氣候地區肆虐,致病率在近數十年來急劇上昇。
WHO蟲媒病毒與熱帶疾病全球規劃部門負責人韋拉尤丹 (Raman Velayudhan)指出,氣候變遷導致部分地區的降水增加、氣溫與濕度升高,這些都是有利於蚊子繁殖的條件。最新研究顯示,即使處在乾燥天氣下,蚊子也能順利繁殖,且炎熱乾燥的天氣會讓蚊子口渴脫水,它們會更頻繁地吸食血液。「這確實令人擔憂,因為這顯示氣候變遷對於促使病媒蚊向南方移動發揮了關鍵作用。當人們旅行時,病毒自然隨之而來,這種趨勢可能會在世界其他地區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