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均、張凱清、李台源/台北報導】「摘茶要摘兩三皮,三日沒摘老了哩,三日沒見妹呀伊,一身骨節痛了哩…」清唱著〈老山歌〉的客家攝影家梁國龍,今(28)日發表最新的攝影集《行板:梁國龍攝影集》,這本攝影集是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所發行的最新三本攝影集之一。講起話來像在吟詩速度的梁國龍,拍照風格跟說話一樣緩慢但卻有力量,靠著影像訴說客庄在地的故事,在發表會現場他說到:「我很心虛,因為關於攝影,一直覺自己只會訴苦,卻無法用言詞來表達」,害羞又省話的梁國龍也不時露出客家人不擅表達情緒,卻充滿著熱情的一面,要大家拿著書遮臉拍照,但又俏皮地看著鏡頭。
今日下午這場在松山文創園區「不只是圖書館」的攝影集發表會,聚集了多達10多位臺灣知名的攝影家、藝術評論家,包括藝術評論家曾少千、陳佳琦、攝影家謝三泰、許震唐、葉裁、張良一與紀錄片導演彭啟原等人齊聚一堂,為客家攝影家梁國龍的新攝影集《行板》共襄盛舉,客傳會董事長陳板也將自己書法的「行板」書名二字,贈給梁國龍老師。
熱愛攝影的梁國龍會隨身攜帶相機放在書包,身為桃園楊梅人的他,長期紀錄桃、竹客庄地區的生活,包括桃園新屋特殊的「海客文化」也是長期紀錄的內容,因此這本攝影集包括了兩大主題為〈看海的日子〉與〈住有客家人的日子〉兩大主題,搜集了2018年到2021年間梁國龍所拍攝的180張作品。
梁國龍分享拍照過程遇到的「困擾」,他說自己在家鄉桃園新屋看到動人的景色而拍照時,被誤認為偷菜賊,地主大聲的斥喝:「這景色哪有漂亮?我一輩子在這邊種菜,都不知道哪裡漂亮!」讓他非常無奈,他說:「面對這樣美麗的景色,每次按下快門都像是深情的擁抱」。
「行板」一詞原是音樂裡的速度符號,是一種快慢適中令人舒服的節奏,就宛如梁國龍快門下一幀幀的安靜風景,像音樂般響起緩慢的旋律,也如同梁國龍透過他親自安排好的影像順序,要人慢慢的體會影像帶給人的感動。
藝術評論家曾少千表示,深深被「行板」二字吸引,寓意著梁國龍慢而堅定拍攝,觀看作品的人也跟著細心體會,跟瞬間抓拍與戲劇性的拍攝手法十分不同,慢活跟慢想在當代生活是十分難得的體會。獨立音樂創作人林生祥形容梁國龍的作品,十分扣合他本人藝術家的性格:「看起來溫和樸實,不過我覺得看起來還是有觸動。」
曾少千說,《人間》雜誌第39期刊出了100多頁的「台灣客家」專輯,除了整理了台灣從1895年客家歷史、歷經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外,也紀錄許多客籍攝影家鄧南光、阮義忠作品,但她看到梁國龍作品獨樹一格於這期《人間》社運現場、族群吶喊的風格,更以緩和與精細的觀察方式,呈現生活經驗。
曾少千認為梁國龍的攝影,承襲著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的風格,「攝影是從視覺去發問、從生活去領悟」的創作精神,將桃竹苗淺山變化的感受給呈現出來,關注到移工、機械化的生活經驗。
另一位攝影史研究者陳佳琦也於攝影書中專文,身為客家人的她認為透過這本攝影書,像是梁國龍老師慢慢丟出的麵包屑,一步步的引導著她找回客家的路。她也表示《行板》攝影集微觀到今日客庄的變化,例如漁港觀光化,建設了許多違章建築的突兀景象,還有農業社會鮮少出現的移工身影,此攝影集呈現了客庄在現代化的進程,仍保持著恬靜的質地,以及常民生活中的節奏與空氣。
陳板則表示,很榮幸客傳會可以出版梁國龍的攝影集,這本也是梁國龍自從1989年《世紀之顏》後的第一本攝影集,出版的過程可以感受到梁國龍對作品的堅持與堅定,他以堅定地個性專注客庄攝影,最後透過攝影集的方式呈現,「感受到台灣土地的深度,尤其在解嚴之後一點一滴被挖掘出來,這成長於他(梁國龍)不一樣的眼睛,和對照片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