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勝鴻/台北-柏林連線報導】今年以《打光》入圍柏林影展論壇延展單元的客家新銳藝術家致穎,他的作品與國人熟悉的以故事軸線敘述為主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他接受「客傳會」專訪時坦言,因他從事的藝術創作算是台灣電影的新領域,國人較為陌生,因此希望有更多人關注;而他的電影創作中有許多服飾、或肢體動作看起來有些無釐頭,也在柏林影展中引起外媒好奇,但沒想到這個作品靈感竟讓大家出乎意料,他說:「我的創作都是受到東方演員史蒂芬周(周星馳)的影響。」

致穎的作品《慢跑》,他穿著短褲、白T在超市的櫃檯輸送帶上跑步,讓人看了會心一笑。圖/致穎提供。版權為藝術家所有

電影作品不在劇院播放  國人較為陌生

致穎接受「客傳會」專訪時指出,國人較熟悉的柏林影展多半是競賽單元,例如導演蔡明亮拍的作品就屬於這類,用故事帶給觀眾衝擊;而論壇延產單元、延展電影與在電影院播放的競賽單元不同,他的作品《打光》就不是在電影院播放,而是要在一個裝置空間以多螢幕或透過不同媒介呈現,這類創作在台灣比較少,整個表現形式著重當代藝術與工業結合,現在台灣已逐漸有傳統導演開始做這樣的電影。

入圍柏林影展的作品《打光》。圖/致穎提供。版權為藝術家所有

致穎解釋,他的作品如果拉到美術館,就不是遵照典型的電影方式製作,例如他可能用10個螢幕去講一個故事或很抽象的東西,讓觀眾透過媒材本身去感受影像本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但又不能用太艱澀的方式去包裝想法。」

例如致穎在2015年的作品「無聊現代生活」:《慢跑》,致穎穿著藍色短褲、白色T恤在柏林一家超市的結帳台輸送帶上慢跑,看起來很突兀、但卻好像又是一般人生活的日常,把慢跑機改為結帳台,並透過錄影機呈現後,讓人啼笑皆非忍不住會心一笑。

致穎在瑞士駐村時,隨手將身邊可運用的材料–床,搬到各處創作,發表了《夢靨》。圖/致穎提供。版權為藝術家所有

這一系列的作品中,包括《夢魘》、《豐田》等,都是一樣的創作構想,致穎說,像《夢靨》這作品就是他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上一個駐村時創作的,「我只是想把手邊的一些東西拿來運用,看看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他說,因此他就把床搬去很多地方拍攝。只是這床與一般的不同,有五公尺高,乍看似檯燈的路燈,看似突兀但卻有某種程度的貼切。

討論議題深刻  表現手法不艱澀

因致穎的創作相當前衛,記者採訪前搜羅了他的作品,但看了之後感覺有些無釐頭,採訪時記者告知:「不知怎的,我感覺你的作品看起來好像周星馳,讓人忍不住想笑。」原本擔心致穎會覺得貶低他的藝術創作,沒想到致穎聽了後也笑了出來:「被你看出來了,我在影展時,國外記者問我創作的靈感來自哪裡?我就回答:『我的創作都是來自東方一位演員史蒂芬周(周星馳)的影響。」

致穎表示,他的創作探討的雖然是哲學或社會學領域的當代藝術,但並沒有用很艱澀的方式去呈現,「因為太艱澀,就無法走入一般民眾。」

《夢靨》。圖/致穎提供。版權為藝術家所有

 

致穎 小檔案

台灣新銳藝術家致穎。圖/致穎提供。版權為藝術家所有

本名:彭致穎(楊梅客家人)

學歷:

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最高學歷

實踐大學 – 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美術學系

擅長:運用聲音及影像等媒材進行創作,以探討全球資本化時代人類生存語境與環境體系之關聯。

參展經歷:

柏林影展:打光(2021)

巴黎龐畢度中心(2020)

「鹿特丹影展」(2020)

「臺北電影節」(2020)

「柏林影展:多哥咖啡」(2018)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8)

「臺北雙年展:當下的姿態和檔案.未來的系譜」」(2016)

「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2014),

獲獎經歷:

2019年  獲西班牙哈恩內夫肯基金會與米羅基金會頒發年度LOOP錄像藝術首獎

2019年 入圍柏林藝術獎

2018年 入圍柏林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