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關注飲食文化者,經常被朋友交付推薦菜色的任務,作為客家人推薦客家菜成為必須;最好吃的和必吃的是哪一道菜,以及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道菜?前面兩個提問很麻煩,因為最好吃的通常沒有名字在自家餐桌上,依照傳統鄉居生活的客家人,可能就是一日三餐都會吃的炒菜或炒肉,或者有肉也有青菜的那盤菜。

和朋友到客家菜館,不需要提示,一上桌大家都會同時說:「客家小炒」。有些朋友甚至說,不管到什麼餐廳都要點一盤客家小炒或者像客家小炒的餐盤,即使是豆乾肉絲都好。

對台灣人來說炒菜是日常餐桌,是家常菜,而客家人把家常菜慎重其事地端上宴客的餐桌,成了客家宴席四炆四炒,其中四炒的炒肉、薑絲炒大腸、鳳梨木耳炒豬肺、韭菜炒紅旺(鴨血或豬血),看似簡約的菜色其實真正考驗功力,這是客家菜獨有的?油技藝成就的豬油美味。

?(biag)也作煏,將豬油炸出來,或者用三層肉炒菜之前,先將三層肉爆出油來使用,這是客家炒肉的方式。

探究炒菜得從英文stir fry的說法來得易理解,在油裡攪拌,用客家人說的用鑊頭(vogˋ teu)翻炒,鑊英文字直接取漢字Wok(huò)來用,以此證明是漢文化才有的料理手法,也是最常被使用的料理方式。炒菜雖是日常卻是最困難的料理手法,尤其難以學習又考驗手藝,沒有標準流程,火侯大小要自己心領神會,然而以鐵鍋加油大火快炒是臺灣人衷情的熱炒店的起點,換句話說,能熟練炒家常菜,就有機會開百元熱炒店。

四炒中的薑絲炒大腸或許是最能展現炒工技藝的一道菜,成了傳說中的菜單,家庭日常也不容易吃到,那是要用大灶時代的生鐵鍋,把熱點升到最高,簡單的食材大腸、薑絲和工研醋,大火開一分鐘以內上桌,如何掌握最佳火侯與速度,完全靠不斷的練習與琢磨,心法在日積月累的廚房裡,無法外傳。

而炒肉,則成了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的〈創造的傳統〉,被名為「客家炒肉」或是他者指名的「客家小炒」,成了《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中所揭諸的傳統是人為創造的、是具有文化和社會意義的,有不斷累積的過去(past)才能創造現在(present)的傳統,於是有了「客家小炒爭霸賽」確定了客家傳統飲食文化傳奇。

客家人廚房裡尋常的一道菜,可以變成富有傳統文化意涵的族群活動,是因為客家炒肉有其繁複多變的可塑性,這道菜的食材在每個客家廚房裡都有自己的習慣作法,包括食材、香料、做法都有些微差異。最經典的是客家牲禮中常見的豬肉、魷魚乾與豆製品,以及隨著季節變化而不同的菣香香料,甚至菣香的手法各有奇趣。

於客家人而言最受歡迎的食材是海味魷魚乾,於是處理發泡魷魚乾的技巧、方式就能成為論述的題材。主角食材豬肉,要能辨識高級的三層肉是哪個部位,平日不做牲禮的豬肉要不要先煠過,煠肉恰到好處不會過熟是高深的技巧,把肉片切到大小均勻好看,?的肉才不會過老又有口感,?出的油剛好可以爆香魷魚乾。

加蔥好呢還是用芹菜好,菣香的學問光從文字就能自成篇章,最後炒出巷口傳香的客家小炒,是你鍾愛的客家小炒嗎?

端上檯面的客家小炒。蕭秀琴提供
?油炒肉。蕭秀琴提供
客家餐桌的日常炒肉。蕭秀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