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今年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75周年,為期10天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WHA)目前正在瑞士日內瓦舉行。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周一(22日)在WHA大會中表示,儘管新冠肺炎本月5日已不再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但全世界仍必須為可能比新冠肺炎「更致命」的下一波疫情大流行做好準備。
綜合聯合國發布的新聞資料、國際三大通訊社與《CNN》報導,新冠肺炎在過去3年多的大流行期間,奪走了全球超過690萬條人命,譚德塞表示:「地球上的80億人都必須受到更好的保護」,「我們不能逃避問題。如果我們不做出必要的改變,要由誰來做?如果我們不現在行動,要到何時才行動?當下一場必定會到來的大流行來襲時,我們必須有所準備,並且果斷、共同、公平地面對」。
譚德賽強調,新冠病毒的威脅仍然存在,「COVID-19被視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的結束,並不表示它隊全球公衛的威脅已經消失」,「可能引發新一波疫情和死亡人數激增的另一種變種病毒的威脅仍然存在,甚至另一種具有更致命潛力的病原體也帶來不可忽視的威脅」。
「3年多的大流行使人們的生活偏離了常軌,但它也證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始終是指引我們方向的北極星(North Star),我們必須以與應對大流行相同的緊迫感和決心,來追求這些目標」。譚德賽呼籲WHO會員國針對新的全球大流行病協議以及《國際衛生條例》(IHR)進行緊急和有建設性的談判。
早先一份名為《WHO認證可能導致未來爆發大流行的病原體》(WHO to identify pathogens that could cause future outbreaks and pandemics)報告中,列出對全球公衛構成最大威脅、必須「優先」加強研究的11種疾病,這些疾病可能在特定區域蔓延,且目前幾乎沒有措施能夠遏止與防範。
這其中包括新冠肺炎、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伊波拉病毒感染症(Ebola Virus Disease)、馬堡病毒出血熱(Marburg Virus Disease)、拉薩熱(Lassa Fever)、中東呼吸綜合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立百病毒感染症(Nipah and Henipaviral Disease)、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Disease),以及尚不可知的「X疾病」(X Disease,WHO對未確認的病原體所引起疾病的通稱)。WHO突發公衛事件規劃執行主任萊恩博士(Dr. Michael Ryan)指出:「針對優先病原體與病毒家族的研究並制定對策,對於快速有效地應對流行病和大流行至關重要。
如果不是因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前就進行大量研發投資,就不可能在創紀錄的時間內開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WHO首席科學家史瓦密納坦博士(Dr. Soumya Swaminathan)表示:「這份重點病原體清單已成為研究者與學界致力研發的對象,與提前應對下一波威脅的參考點。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研究團隊,我們需要與各界共同投入精力與資金來開發包括篩檢、治療與疫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