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泰國即將正式進入雨季,北部有「小瑞士」之稱的渡假勝地碧差汶府(Phetchabun)卻因久未降雨陷入乾旱。日前有民眾在一條溪流因乾涸而裸露的河床上,發現一組神秘坑洞,經專家鑑定證實為約2.25億年前恐龍足印化石。

自上世紀70年代起,泰國在皇家礦產與地質部(已更名為國家礦產資源部)、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英美等國合力開採鈾礦的過程中,陸續發現許多珍貴的恐龍化石與遺跡。

現場發現約12個足印,每個大小約30公分,每個足印的步幅距離大致相同。翻攝自DMR《臉書》官方粉專

《曼谷郵報》報導,上月22日泰國國家礦產資源部(DMR,Depart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接獲通報,在碧差汶府南瑙縣(Nam Nao)Tat Yai瀑布底部溪流中的溪床上,發現了一處長約10公尺、寬約3公尺的動物步行痕跡,共有2道清楚的足印。

根據DMR上周六(6日)在《臉書》官方粉專發布的資料顯示,這批足印經由古生物學家勒洛夫(Jean Le Loeuff)鑑定,證實是由一群蜥腳類恐龍(sauropod,長頸食草恐龍)在距今2.25億年的三疊紀晚期留下。

DMR地質學家卡蒙拉克(Kamonlak Wongko)指出,由於入夏前溪流水下降使得底部的溪床裸露,這些足印變得清晰可見,「這批足印被認為對泰國與世界古生物學、原始動物進化的重要發現,將使碧差汶府在古生物學教育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專家測量足印的前進方向、步幅與足跡大小,發現有2條截然不同的步行路徑。翻攝自DMR《臉書》官方粉專

蜥腳類恐龍是一種草食性長頸恐龍,特徵是小型頭部、長頸、長尾、以及粗壯的四肢,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腕龍、雷龍是目前已知陸地上出現過體型最巨大動物。
足印化石是對已滅絕物種行為研究的一部分,它可描述物種的日常行為,例如步行的節奏、速度、距離,與行走時是否抬起尾巴的特徵,並可研究群體行為,比如生活、尋找食物、獨居或群居,甚至描繪棲息地的地理位置等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