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總是能在他的人物裡找到勇氣與歡快的情緒,一如台灣人有一種自得其樂的自信,這是小說家李旺台至目前為止,小說主角的基本人格特質,作家宋澤萊稱之為:「台灣勝利英雄小說」。

李旺台最近的三部作品,引起廣大迴響的《蕉王吳振瑞》,六堆客家人的鄉愁是《小說徐傍興》,以及在拿到台灣第一屆小說歷史獎後出版的《播磨丸》,也是從這部作品起,明確了自己的寫作核心價值;他的每一本小說都在最前面記下:

獻給:出生成長於日本時代,轉換中國國民黨治台後,終期一生重新學習、重新適應、努力順服以及努力不順服的所有台灣人。

這三本小說的主角吳振瑞和徐傍興,雖說不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人物,但他們所成就的事業「台灣是香蕉王國」與「台灣少棒、青少棒名揚國際」,兩者都能傳達出台灣人的生命情調;吃香蕉肚子不致空空讓人感到虛無,抑或集體半夜起來看棒球,「你最喜歡哪位投手」成為問候語。

而《播磨丸》的幾位主角們,是你我熟知的父執輩,街上的老醫生,可以去找他泡茶講古的茶行阿叔公,娶了南洋媳婦很會做生意的那個誰的阿伯,作者在序章中以「隱約聞到有人蒸年糕的氣味」作結。

李旺台很擅長素描人物面貌細節,甚至在《蕉王吳振瑞》中把農人的好朋友牛都給了情緒起伏與之互動,卻獨獨對他日日生活的場景一筆帶過,尤其是飲食書寫難有細節,當面請教他,才發現《小說徐傍興》裡的樸素描繪,是客家人心底最溫暖柔情的一面,至少是六堆客家人的心情。

「桌上擺的也是家裡吃慣的菜餚;封肉一大碗公、兩尾家常的煎魚、清脆的空心菜一大盤、煎蛋、醃製的鹹菜煮排骨,還有一碗公豬肝湯。後來又上了一盤高麗菜。」這是六堆鄉親北上就學到徐外科會吃到的員工餐,跟醫院裡的六堆職員吃的一模一樣。

問李旺台最喜歡哪一樣,他說,自己在家裡兩三個星期會煮一次封肉,喜歡吃青菜,有過年時會吃的芥菜和芹菜,拿來炒一炒就很好吃,尤其喜歡「蕒仔」,他形容葉子很長、尖尖的,老了會「上心」(指菜心),用蒜頭炒非常好吃,因為他姊姊也非喜歡這道菜,只要煮「蕒仔」就會打電話叫他去一起吃。

作家很會講故事,讀者聽他形容青菜大笑不止,急著指出那個葉子不能吃啦,尤其是客家女人指陳,「鵝仔菜」是給鴨吃的啊,台北人只吃菜心,李旺台笑笑回,鄉下人吃葉子就很滿足了。

客家人的「蕒仔」(mag eˋ海陸腔)是指品種繁多的萵苣類青菜,其中稱作「鵝仔菜」的劍葉萵苣,在冬季成長,葉子長到一定程度就「拉下來」給鴨子吃,待春天到來,莖逐漸成熟變長,春末菜園翻新,就把莖割下來醃菜心,最美的春之味莫過於此。

台灣農業改良自不在話下,萵苣品種繁多,即便是因為葉子質粗纖維老不易入口,才拿來給鴨子吃的劍葉萵苣,也能種成葉片嫩綠、鮮脆可口,現今吃鵝仔菜不需要把葉子撕掉只吃梗,也能入口。

芹菜就更不用說了,芹菜是很多客家人炒肉的最佳配料,客家小炒有人喜歡用芹菜而不加蔥,炒花枝海鮮更有去腥的效果,六堆是島嶼重要的農業區,各類蔬果的重要產區,芹菜品種日益更新,作家的芹菜滋味想必是古老的一般芹菜,不是鴨兒芹也非西洋芹,因為只有台灣傳統一般芹菜的葉梗才夠長夠脆,他說,起鍋前灑一點米酒,香又脆口。

1946年4月13日的《台灣民報》有一則「營救旅台瓊胞」的報導,當天一艘載著七千多位台灣人和日本人,搖搖欲墜的大船抵達高雄港,這是李旺台在2009年春節期間和朋友喝茶聊天,聊到飢餓的問題時,將當時高齡88歲的老先生引出來,回憶起自己和七千人在同一條船上,飢餓到想撞死卻沒有力氣的故事,這個線索是《播磨丸》的起點。

同在一條船上指涉的是無法改變的天然情勢,也可以說是自成一格的小宇宙,在物資有限又侷促的形勢下,現實是連煮飯供餐都無法有別分高下,若得應付預料之外的意外,能夠同時餵飽七千個人平安抵達高雄港,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簡單到只能用「拿飯用餐」這麼樸素的敘事,也唯有如此俐落明快,故事才讓人深刻心底,記住滋味。

李旺台的三本小說依出版時間分別為《播磨丸》(2016,圓神)、《蕉王吳振瑞》(2020,鏡文學),和《小說徐傍興》(2021,玉山社)。作者提供
新品種的蕒仔(劍葉萵苣)炒麵筋,以蒜片與麻油提味;作法,麵筋用豬油煎赤,下蒜片炒香,再把蕒仔下鍋,起鍋前以麻油沿鍋邊繞一圈,盛盤。作者提供
3. 一般芹菜或西洋芹炒臘肉,臘肉煎出油爆香蒜片,大火快炒芹菜,重點在迅速起鍋前淋米酒。作者提供
涼拌蕒仔心佐紫蘇梅,蕒仔心硬皮削乾淨,切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和鹽抓一抓,等待出水,再把鹽水倒掉,加紫蘇梅汁攪拌放冰箱,隔夜吃最爽口。作者提供
不管是素的還是葷的客家小炒,都有人喜歡用芹菜。作者提供
蕒仔,劍葉萵苣。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