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佑昇/台南報導】近日台南楠西區的梅嶺山頭,雪白色的桐花陸續開花、粉紅色花旗木恣意搖曳、山頭種植的青梅更是結實累累,而台南2023桐花祭在週末熱鬧開幕,不過在這個「台南桐花小旅行」中,讓許多民眾最驚訝的不只是美麗的桐花,反而在旅行地圖中「鹿陶洋江家古厝」這個全台最大、傳承逾24代、逾200年歷史的台南閩南式農村聚落,竟是來自客籍,顛覆大家既定的「閩南古厝都是河洛人」的印象,是見證台灣百年來族群融合的豐富人文歷史,能看見台灣精神之美最好的地方。
江家古厝的後代、雲林縣立石榴國中校長林俊賢表示,其實江家整個家族,以前根本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河洛人」,直到近幾年,在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之後,追溯根源時,赫然發現江家祖先12世江如南大約在清朝康熙1721年間,與其家族攜帶東峰大帝香火,自福建漳州詔安縣,從鹿耳門登陸後沿著曾文溪而上,遷移至楠西區鹿陶洋現址,傳承至今24代。
但因為當時的聚落都是河洛人,因此江家先祖世代將自己隱藏起來,導致江家後代也漸漸遺忘自己是客家人,甚至連客家話也流失了,但因為團結的精神還在,所以江家聚落古厝仍完整保存。
林俊賢指出,從清朝開始至近代,台南當地老一輩的人,因為地域性,總先入為主排斥外來族群,包括客家人,這也造成移居台南的客家人,會選擇將自己隱藏起來,並逐漸放棄客家語言,改學習閩南文化融入當地。林俊賢舉自身例子說,以前年輕時和妻子在國立師範大學認識交往,進而步入婚姻,但傳統的母親聽到自己要娶的是「外省、客家家庭的女孩」,竟氣得差點引發家庭革命,因為母親十分不解地說:「台南滿滿都是好女孩,你到底在做什麼(堅持娶外省及客家家庭的女孩)?!」便可看出當時閩客族群的刻板誤解仍然嚴重。
林俊賢回憶過往,笑著說,其實當初妻子到老家鹿陶洋江家古厝時,看到古厝前方佔地近4分的半月池,就問他「你確定你們家不是客家人嗎?」直到近幾年,經過各方調查後,證明這個被公認全臺最大、知名的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鹿陶洋江家古厝」竟全是客家人,而非河洛人。
林俊賢解釋,這是經過長時間的沈澱,透過對彼此族群的理解與包容,我們會發現,大家都是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一家人,大家不該弔詭的還分彼此,「因為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族群,就都是台灣人!」
最後,《客新聞》採訪時發現,這個約自1739年(乾隆5年)建立的鹿陶洋江家聚落,現已發展為四進三院十三條護龍,約136戶的龐大格局,卻沒有因為歷經逾200年就破敗失修,原來這些些房產所有產權為江家祭祀公會所有,家族成員僅有使用權,沒有買賣權,且江家歷代嚴禁蓋高樓,因此得以保存古色古香的聚落型態。
而現在仍有逾20戶的江家人在聚落居住,團結細心維護這座龐大的古蹟,而記者詢問每一位江家人,大家都十分自豪地說:「對,我們都是客家人」卻又靦腆地說「但我們不太會講客語!」但江家人找回身分認同的驕傲感,以及對族群包容的肯定語氣,令人聽了仍十分感動。
鹿陶洋江家聚落:
位於臺三線台南玉井、楠西間的江家古厝,是公認全臺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鹿陶洋江家聚落210公尺深,160公尺寬,占地3.5公頃,保留了200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仿佛是臺灣300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
江家聚落為台灣十分罕見的大型單姓傳統聚落,江家祖先12世江如南與其家族攜帶東峰大帝(江寬山)香火及卜杯一付,約於西元1721年清朝康熙時期)自福建漳州詔安縣,遷移至現址楠西區鹿陶洋,傳承至今24代。
最大特色是10幾代聚居而未分家,保留了「宋江陣」的歷史文化,整個聚落由公司管理,嚴禁蓋高樓。江家子孫繁衍卻始終維繫傳統農業社會家族結構。
整個古厝充滿歷史文化意義,可謂活的聚落博物館,江家古厝目前仍有20餘戶,整個古厝群包括土角厝、磚墻、鐵皮屋、混凝土墻、竹編墻等10餘種建築格式,130多棟房屋,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20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屋前月眉形的蓮花池(風月池、半月池),仍維持200多年前的舊形制,是過去農家必備的貯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