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蓄个鯉嫲八尺長,長个拿來煮酒食,短个留來討餔娘。」這首「月光光」童謠,生動地唱出客家山村的山塘文化。
今春缺水嚴重,很多地方飲用水告急,春耕已實施輪溉、抽地下水灌溉,甚至休耕,客家山村山塘很多也乾涸了,但有危機意識的農友早就提早貯水,縱使已快乾涸,也盡量抽山澗溪水入塘,使地勢比山溪還高的山田,仍見一片片綠油油的稻苗。
「逢山有客客有山」,來自閩粵的客家先民,受清初「渡台三禁」影響,多數來台比漳、泉人來得晚,居住環境有如原鄉,大都住在丘陵地或山區,只有少數住平原或濱海,縱使地勢相較平坦的桃園台地,也開闢了很多埤塘,利用埤塘貯存雨水,以補水圳灌溉的不足。
相較於桃園台地,新竹、苗栗兩縣客家山村居民,面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環境,更需靠山塘貯水灌溉。客家山村到1960年代以後才遷電,在沒有電力抽水設備前,連挑水飲用都很辛苦;為了灌溉地勢比山溪還高的山田(園),只能開埤築塘,能築埤引水入塘最好,不然山塘得全靠貯存雨水,山田有如看天田。
獅潭鄉開發史就有「黃南球好做埤,劉穆廷好討妻」趣譚流傳至今,意指黃南球拓墾獅潭內區,地勢較高,必須建埤頭引水入塘灌溉較辛苦;劉穆廷開發獅潭外區,地勢較低,引水容易較輕鬆,致他姨太太、紅粉知己多。至今獅潭仍留有不少山塘。
獅潭隔壁的三灣亦是山塘之鄉,主要分布在北埔、銅境村,單北埔村就有上百口,現還有貯水的只剩十來個,其中以觀音埤、李屋埤及大荒埤最具特色,從1817年開闢至今已二百餘年,有效蓄水量高達一萬五千噸,2010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透過農村再生培根計劃,將三口山塘整體開發成「三聯埤」,並鋪有親水步道,成為兼具灌溉、生態、休閒、觀光價值的埤塘。
地方父老說,「三聯埤」除蓄水灌溉,所養的魚、所生的蛤蜊是河鮮來源,亦是水牛搵浴,孩童戲水,夏日乘涼的好地方。這些老埤塘以前每隔兩、三年會清塘一次,並邀附近居民一起來撈魚,形成獨特的「涆埤文化」。
現以「三聯埤」為起點,往南、往北分有老銃庫、龍崀頂步道,都名列客委會的樟之細路,不僅沿途景觀清幽好走,走趟古道也能感受先民開山打林拓墾的艱辛。
頭屋鄉曲洞、飛鳳、公館鄉南河、北河及西湖鄉金獅、龍洞山村亦有不少山塘,一口山塘可灌溉五分到一甲山田,這些山塘除貯存雨水,也抽山澗溪水入塘,管理好的山塘終年塘水碧綠,不僅魚兒肥,亦美化了地方生態景觀。隨著電力抽水,自動噴灌設備的普及,鄰近溪流的山田,很多都靠馬達抽水灌溉,收成也不輸一般水田。
1960、70年代台灣客家山村人口,隨著台灣工商業快速發展,大量往平地、都會遷徙,山村經濟作物價值也逐年遞減,但是對克勤克儉的客家長輩來說,縱使山田也不輕易荒蕪,仍處處可見利用水澗溪流抽水,或利用山塘貯水灌溉的山村農業景象,顯現客家山村「一口山塘一份情」的生活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