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盛滿/新竹報導】去年以《打光》(The Lighting)入圍德國柏林影展論壇延展單元的台灣新銳藝術家致穎,今年首度參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出,為了六月即將展演的作品,前陣子剛從德國返臺的致穎日前率團隊前進客庄,於新竹竹東拍攝實驗電影《市場》,致穎接受《客新聞》專訪時表示,他會選擇在竹東惠昌宮及商華市場拍攝,主要是他的媽媽是竹東客家人,因此想藉由此次拍攝機會來認識媽媽的家鄉,也嘗試顛覆大眾對於傳統客家戲曲的想像,創作出更好玩又有趣的藝術電影。
藝術家致穎本名彭致穎,他是桃園楊梅客家人,其父為知名導演彭啟原,因其父長期致力於客家文化影像記錄工作,對致穎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致穎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時,以研究客家相關主題向客委會申請海外獎學金,沒想到出乎他意料之外通過了,那次出國對他造成很大的影響,「作為客家人可以到巴黎參觀各大美術館,那對我來說是一個強烈的經驗。」2010年他申請到教育部海外菁英計畫到德國念書,從此展開他的藝術之路。
日前致穎率團隊到竹東拍攝《市場》時,《客新聞》全程在旁採訪記錄。致穎說,這次實驗錄像《市場》嘗試從移民歷史出發,以多重的文化來演繹影像,探索身分塑造的本質。從早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南方的民族誌書寫,到建立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身分協議,透過觀測客家族群的流變,《市場》以跨時代與學科的方式,嘗試理解始自殖民時代勾畫族群與身分的技術如何演變,並思考該技術與當代全球化的關聯性。
《市場》計畫在兩地進行拍攝工作,第一部分以臺灣的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進行經濟交流的竹東市場為拍攝地點,內容將與臺灣專業的客家戲曲表演者一同構思關於未來身分技術的實驗戲曲。
第二部分則關注東非洲島國模里西斯,探討19世紀該地作為建立新型態亞洲苦力貿易人力市場的歷史,與其大量客家移民後代的影響。《市場》將同時由紀錄式影像、表演式影像與檔案式影像共構而成。
致穎表示,這次研究計畫將執行到六月就得呈現作品,但因過往經驗皆以長期研究為主,受限於本次計畫期程較於短暫,無法完整地表達出作品全貌想法,加上這次是研究新的議題,所以更具挑戰性,他會努力呈現讓人淺顯易懂的作品。
致穎指出,此議題著重於客家離散研究,探討客家族群在東南亞,甚至移居至東非洲的關係,也規劃今年三月親自到東非洲島國模里西斯進行田野調查。所以在執行這次計畫拍片時,一開始的想法是此計畫能否與往後的長期研究有所連結,也因為這次計畫的製片人莫奴,過去曾在非洲工作及田調,具備相當豐富的經驗,並藉由莫奴的引薦協助,順利找到了來自南非的Palesa參與計畫拍攝。
致穎說,剛好Palesa目前長期定居於臺灣及從事舞台劇的表演工作,所以邀請她共同參與此次實驗錄像,未來也想將研究延伸至東非洲,但因受於時間期程與計畫主題的框架之下,加上為推廣予普羅大眾能了解接受,整體規模呈現將會相對較小。
比較特別的是,致穎這次拍攝《市場》時,特別找了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共同合作,共同討論製作具實驗性的客家戲曲,透過彼此從不同的背景及觀點,提出如何能呈現讓傳統客家戲曲保有本質的精神,同時又能融入現代元素,創新出一般民眾都會喜歡的表演作品。
致穎說,本計畫的實驗錄像《市場》合作過程中,讓他感到很有趣且巧合的一點是,他與身為客家紀錄片導演的父親彭啟原分享此次拍攝想法時,意外得知父親早在30年前就曾拍攝過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紀錄片,不過自己所拍攝的偏屬於藝術電影或稱之為實驗影片,與父親所拍攝的客家紀錄片有所不同。致穎指出,他的作品不是要記錄下該劇團的訓練過程或演出劇目,而是想要透過和劇團的合作,創造出令人感到有趣的影像。
致穎表示,他打算藉著這次執行「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計畫,將實驗劇場的題材結合父親早期拍攝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影像畫面,呈現跨世代的不同拍攝手法,希望此次拍攝能夠突破大家刻板印象中對於傳統客家戲曲的疆界,跳脫形式化的窠臼,不拘泥於固有形式的表演。
致穎認為,無論是戲曲文化抑或客家文化其實都是不斷地在改變,各地的客家語言文化也不盡相同,對於致穎而言,客家身分本來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狀態。致穎說,從歷史觀點來看,最早是傳教士從香港到廣州的傳教過程中,詢問本籍人關於所看到的「那些人」是誰?而得到的答案是,原來那些不知道是誰的人,被本籍人稱為是客籍,是客家人。所以客家人從頭到尾,在全球化、殖民之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介入期,而發展出的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
所以致穎想要更深入了解從這個文化現象開始,它是如何的轉變,因為不僅是從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很多的客家人往東南亞移動之外,甚至是印度、東非洲等地。
致穎認為,目前臺灣對於客家研究的地域範疇仍不夠全面,大多是在臺灣本地或東南亞進行研究為主。因此他認為自己這一代的客家人,可以去探討地域更遠、更南方的文化,但也因此需要花費更大量的時間與資源,因此這次計畫無法呈現心目中相對完整的全貌,而將重心放在傳統客家戲曲為主,一般民眾也相對容易理解他所想傳達的理念。
致穎說,未來研究將會繼續結合自己過往長期在西非洲的研究經驗,雖然以往的研究主體並非客家人,而是研究華人在非洲的狀態,不過接下來打算將研究對象轉向客家人。
致穎表示,邁向數位化時代的過程中,例如:燒紙錢、點光明燈等,已可採用數位化呈現,目前也有許多寺廟嘗試改變使用習慣,選擇以數位化方式取代之,進而讓他想到一年僅一度的春戲和秋戲(又稱平安戲或收冬戲),「這樣對於神明來說,是不是演出場次少了點?」致穎打趣地說,擔心神明平時會過於無聊,所以想要做一個帶有實驗性質又具備電影規格的「Netflix」給神明觀賞。因此拍攝過程中,不乏有路過的民眾問道:「你們是在拍電影嗎?」
致穎也說,確實此次計畫的拍攝團隊就是聘請電影製作規格的專業拍攝團隊,只是劇情內容選擇非通俗常見的,而是偏於藝術類來呈現。此次拍攝場地為竹東惠昌宮及商華市場,致穎希望作品呈現最完美的影像品質,同時也是對三山國王表達,作為客家子弟的他,為了酬謝神恩,用心拍攝影像、紀錄不同的客家戲曲樣貌,感謝三山國王護國佑民的一片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