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清白正直家聲遠,河迎德門世澤長。」4年前為撰寫《行出山坑——西湖鴨母坑民開創豆奶傳奇》村史,到苗栗縣西湖鄉龍洞村打鐵坑採訪89高齡的張四妹,發現她親書親貼春聯,字跡樸實,子孫滿堂,整座三合院洋溢著年節歡樂喜氣。

「叔母!今年仰般沒再寫堂聯?」4年後我再度造訪,張四妹已93歲,身體依舊硬朗,卻添了幾許落寞。她嘆口氣說﹕「?个老伙舊年4月過身(去世)个,做毋得貼,對年後?會再寫來貼。」

張四妹與老伴張金火分出身西湖鄉鴨母坑(金獅、龍洞村)林屋、陳屋,從小被張瑞和、賴友妹夫婦抱來當養女、養子,她24歲時在養父母撮合下與張金火「卅暗晡做大人」,那年張金火才18歲,她成為「餔娘姊」。

早年閩客都流行抱童養媳(客家話稱細心臼),尤其貧困家庭、偏遠山村更為普遍,許多人將女兒送人,又抱別家女兒來養,這種近似「交換」婚姻,一來可以節省婚嫁聘金﹔二來可以從小調教,增加人手。西湖鴨母坑地處山崗壁瀝,早年謀生不易,抱細心臼風氣也特別盛。

「?係爺哀(父母)從小惜到大介妹子,毋像細心臼个。」張四妹小時常聽細心臼遭「苦毒」(虐待),以及「細心臼熬成婆」的故事,但她認為真實社會未必如此,多數養父母還是疼惜細心臼的,當年她願與小她6歲的養弟「送做堆」,即回報養父母的疼惜。

張四妹說,養母生了5胎,卻只長女張成妹有養,後也招贅夫婿,其他4名都夭折,她從小被抱來當養女,跟著養父母耕佃江上通家族田地,大姊與張金火則住在張屋伙房,是由祖父母張永亮、江泰妹帶大,因此她小時候沒有揹過老伴。

「?介爺哀從小要求佢喊?名个,毋肯佢喊?阿姊。」張四妹認為養父母早就屬意她與張金火「送坐堆」﹔而她也認為嫁給中意的人,若對方花心,還不如跟著老實人來得可靠,因此她不後悔,也覺得很幸福。

張四妹長得瘦小,卻如小巨人,從小跟著養母賴友妹料理家務,更是養父張瑞和、老伴張金火務農的好幫手,她除了不會使牛犁田外,樣樣農事都難不了她。

四十餘年前夫婦在住家後山種了二甲多柚子,早已長成老欉,因管理有方,多次獲優等獎,年產五萬餘斤,至今仍由她管理,農忙時才請工人幫忙,兒女也會回鄉協助,因品質佳,非常暢銷。

夫婦育有3男1女,分是海秋、海斌、海秀、明慧,在1960、70年代,為了養育子女,農閒時期張金火出外燒木炭、牽電纜線,她則顧家、顧田園、養豬。她鼓勵子女出外闖蕩,志在四方,如今三子分住台北、汐止、土城,分從事水電、電腦工程有成,長子張海秋以無黨籍還連任三屆台北市信義區松友里里長。

張四妹受過6年日本教育,她求知慾強,晴耕雨讀,常在書房看書、寫字、繪畫自娛,她的畫純真樸實,被譽為素人畫家。老伴過世後,一人住在寬敞的三合院,幸有三頭忠犬陪伴保護,兒子會輪流返鄉探望,在三義木雕博物館上班的女兒張明慧更每晚來陪她。

張四妹毫無「細心臼熬成婆」的心態,3位媳婦都是兒子自己找的,且是閩南人,為了溝通,她也勤學國語與閩南話,和樂融融。

張四妹喜書畫自娛,過年家裡的堂聯也親寫、親貼,字體樸實可愛,圖為4年前她與夫婿張金火在堂聯前合影。何來美攝
日治昭和15年(1940),張四妹(前排女童左五)與親人合影,前排右四是她的祖父張永亮,張永亮手中抱的幼童是張金火,後兩人結為夫妻。張四妹提供
張四妹位於西湖鄉龍洞村打鐵坑的三合院,屋後是柚子園。何來美攝
張金火、張四妹夫婦經營了二甲多地柚子園,曾獲優等獎,年產五、六萬斤。張四妹提供
張四妹晴耕雨讀,閒暇常在書房寫字、繪畫自娛。何來美攝
張四妹的書法作品,充滿佛心。何來美攝
張四妹畫的孔雀非常質樸,算是素人畫家。何來美攝
張四妹現還在管理兩甲多地果園,使用鋤頭仍非常俐落。何來美攝
張四妹在老伴過世後,住在三合院,有3隻忠犬陪伴,兒女也輪流回家關照。何來美攝
張四妹養的黑狗庫老對她形影不離,忠心守護她。何來美攝
張四妹長子張海秋已連任3屆台北市信義區松友里里長,前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致贈鏡屏祝賀。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