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何柏均
「土耳其地震,我們要去現場採訪!」2月7日土耳其地震發生的隔天,外電新聞開始傳來更多現場災情,《客新聞》總編輯莊勝鴻在一早的編輯會議中一句話,喚醒了我細胞中熟悉的記憶:走進國際新聞的現場。但我隨之而來的疑問:「我們後勤能量夠嗎?」、「這次的地震有客家相關嗎?」這些多慮,總編輯的一席話敲醒了我。他是這麼說的:「當初《客新聞》成立也沒有什麼後勤,全憑著一個信念,讓客家成為主流,國際的新聞,也能用客語播報。就像英語、阿拉伯語的甚至是台灣的華語媒體,也會到現場,那為什麼客語的新聞媒體,不能去?」
出發
這樣的一個信念,讓我勇往直前。「是的,為什麼我們不能走進國際新聞現場?」於是開始立刻啟動突發的準備,《客新聞》團隊同事間彼此開始合作找資訊,有些蒐集外電、有些開始找航班資訊,只為了最快進入現場。
2月8日,確認了土耳其當地的交通狀況、機票訂好,我與同事台源和《講客廣播電臺》的芮敏出發了。另外兩位同事都沒有跑過國際災難的經驗,一開始很替他們擔心,在安全上我花了更多的心思,希望能安全的帶他們進去災區,也要安全的帶他們出來。
雖然我有多次災區的採訪經驗,但狀況都不一樣,每一次都是一個挑戰。隨著抵達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機場,還無法感受到地震的威力,跟著返鄉救援的司機一路從伊斯坦堡出發,橫跨千里往災區走。
抵達
還沒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就先體驗到土耳其冬季的低溫,太陽下山後,車上的車外溫度顯示負11度,頂著零下的氣溫,我們在車上度過了第一個夜晚,裹著外套發抖,也冷到無法入眠,這是來自台灣無法體會的低溫 ,但這已是災區中遮風避雨最好的地方。
天剛亮,我們終於抵達位於震央地區之一的阿德亞曼,也是台灣搜救隊的所在地,正巧抵達不到10分鐘,台灣搜救隊漏夜搶救出被倒塌建築物困了91小時的37歲女性,這樣振奮人心的現場,全場的媒體只有《客新聞》在場,並透過客語報導出最新的消息,不但如此,現場進行搶救的隊員組合中,也是來自屏東的搜救隊,用客語的訪問、播報,一場千里之外的相遇,客家媒體播報,更具體呈現了客家主流化。
此刻,幾乎已經超過24小時沒有好好休息的我們,也許是腎上腺素激發更全無睡意,努力接收災區的全部資訊,想著如何規劃採訪?如何保護同事的安全?如何挺進每一處的災區?無奈這次的地震地區真的太大了,整個阿德亞曼市區幾乎遭到破壞,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建築,走在殘破的街頭,無力感大於震撼。
擁抱與珍惜
在災難現場,剛救出親人的擁抱與得知親人離開的擁抱,是現場最有力量的陳述,站在一旁記錄的我,仍深刻的被此時此刻所撼動,記者的天職就是走進現場,從各種新聞現場中看盡了生離死別,紀錄了事件的發生,成為站在歷史現場的那個人。
無論是哪家媒體,我堅信只有準確的報導與傳達消息,才是媒體應盡的責任。天災讓我更加的體認自然的力量、人類的渺小,我們必不能人定勝天,面對這個大自然,只能更加謙卑,更珍惜我們的環境與身邊那個最親愛的人。為土耳其災區的人們祈禱,早日走出地震陰霾,Pray for Türk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