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人首蛇身、捏土造人的創世女神女媧煉五色石補天之際,是客家天穿日停頓勞作的時刻;她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垤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垤,剩下了一垤成了清朝作家曹雪芹三生石上舊精魂,《紅樓夢》裡的公子賈寶玉,到了客家人手裡就幻化成一垤炸甜粄,彌補經年累月的消耗。
客委會推動天穿日為專屬客家人的日子,雖然有人不同意,但「有做嘸做,尞到天穿過」的寓意該是沒有人會反對,在春耕時期暫歇一天,正符合慢活的現代思潮,給予大地蒼生喘口氣的時間。
「尞」海陸腔客語念 liauˇ,有聊天、閒聊的意涵,招待朋友到客庄玩,臨走時問,你們客家人怎麼說再見,如何道別,一時想不起來,努力尋找曾用過的語彙,還是想不起來,放棄轉身之際,卻用漢語脫口而出,「再來聊。」不就是「正來尞」(zhangˇ loi liau+)客語的再見,下回再來玩的意思。
在天穿日暫歇的慣習,不獨客家人,在河洛人的行事曆中也有記錄,但一直將這個傳統維繫著,並以過年供在神桌上的甜粄徹下來享用,用民俗儀式峻刻族群集體記憶,記住天穿日並賦予意義的唯有客家人,一垤(deˇ,客語一塊的意思)甜粄留住一個傳說,在倥傯日常裡,獲得片刻安寧,是客家人對待萬物有情的方式。
來到符合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慢活思維——源自於義大利「慢運動」(Slow movement)文化的慢城組織(Cittaslow or slow city),一九九九年在義大利甫成立就獲得國際響應,兩千年後臺灣也加入這股風潮,最早加入的五個鄉鎮都是客庄,有苗栗南庄和三義、嘉義大林、花蓮鳳林,以及屏東竹田,陸續加入的十個鄉鎮,也幾乎以客家人生活的場域為主,慢運動思潮正是客庄緩慢、在地、不增加土地負擔,悠閒好過日的價值觀。
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相傳是女媧補天完成的時間,唐朝司馬相貞做《三皇本紀》補《史記》不足,卻採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做史,神話人物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能捏土造人、煉石補天、殺龍斷鰲、積灰止水和發明樂器笙簧。
天穿日亦即來自煉石補天的故事,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大戰,共工輸了用頭去撞世界之西的支柱不周山,頓時天塌破洞,天河之水奔流而下,水漫人間,女媧慈悲為懷,煉五色石補漏,以鱉足撐四極,止洪水殺猛獸,讓人類有安居的所在。
傳統來自於當代創新,族群現代性的意涵,指的是持續賦予過去或傳統不斷的創造紀錄,用族群的獨特文化與方式來延續,以流傳的神話再創造並述說一個自己的故事,是一種自我認同並連結生活場域的方法,一垤甜粄就不至於失傳,甚至有一百種吃一垤甜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