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佑昇/台北報導】去年的客家影視劇、歌曲等成績創下歷年最佳紀錄,從戲劇「茶金」到入圍16項金鐘獎,到客家歌曲作品入圍24項金曲獎,成為台灣社會中多元主流文化的一環,堪稱客家文化能量大爆發的時刻!客家委員會今(11)日也特別舉辦媒體記者交流會,由主委楊長鎮向大家說明近年客委會推動「客家族群主流化」的具體成果,以及未來的展望。
楊長鎮用多組數據呈現2022年客家成果,包括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公教人員,取得客語能力認證人數從2020年6862人成長至2021年的8008人,成長幅度達16.7%。此外,浪漫台3線等藝文活動、客庄旅遊,成功帶起社區經濟達13億。更希望建制客家語音資料庫平台,蒐集640萬客家字與400小時語音,確實推動各項客家政策與措施,達成客家話成為國家語言法制化、社區化及數位化的目標。
此外,楊長鎮也表示不要讓人覺得講起客家就只能說起「老頭擺」(以前的東西),或是只覺得客家只有花布能代表,從去年的客家元素多元呈現在戲劇、節目、音樂等都獲得歷年來的最好紀錄,希望未來能再接再厲,用多媒體的形式,全面加速客家邁入主流化。
今天下午在台北一號糧倉舉辦的「112年度客家委員會媒體記者交流會」,聚集許多媒體到場關心,楊長鎮表示,客委會近年持續推動「族群主流化」,這是根據總統蔡英文提出的概念,來擬訂實施的客家政策,希望藉由法制化,讓跨部門的政府機關在施政時能有客家敏感度,在決策之前,對不同族群的可能的影響進行分析,使政府資源配置確保不同族群平等獲取,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的機會,最終達到實質族群平等。
楊長鎮進一步強調,政府機關所辦的活動應該具備多元文化的表現,以介入主流的概念,希望未來客家的藝文、影視創作能夠更積極以全市場為對象;推出各式的藝文活動都能夠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理念。
楊長鎮針對客家社區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客委會在推動母語社區營造方面,希望在社區就能提升自身對藝文參與的能力和才藝,這樣的落實才是國家文化力的基礎。
客委會表示,客家族群主流化包括「政策主流化」、「在地主流化」及「客家介入主流」三個方向,首先在「政策主流化」方面,訂定「國家客家發展計畫」,打造客家國家隊,共同推展促進族群平等相關政策或措施,讓政府整體施政更有「客家溫度」;成立「行政院客庄369治理平臺」策略整合相關資源投入,推動政策跨域治理,再造客庄新生命;以及發起「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等活動,建構族群關係良性互動與永續發展,增進原客合作交流。
而客家語言發展部分,客委會推動 「建置客語語音資料庫平台」,蒐整客語語音辨識及合成語料,讓客語迎上時代潮流,奠定數位化應用基石;客庄旅行部分,推出17條客庄小旅行遊程,透過自然生態、人文地景、文史散步及古道探索等各種遊程設計,引領民眾走進客庄走近客家;客家藝文活動則是推辦參與式劇場,於去年4月至5月期間,在六堆客家庄辦理26場次參與式社區劇場展演,透過地方參與式活動,發掘在地客庄故事,深化在地認同。
此外,楊長鎮針對「客家介入主流」,進一步表示去年舉辦的「第1屆全球客家流行音樂大賽」,挖掘全球客家音樂人才,共計吸引臺灣、馬來西亞、日本、香港、印尼、德國及中國等7國共計144組參賽者。
另配合12月28日「全國客家日」製播客語聲望影片「找到自己的聲音」,鼓勵大家勇敢講客,並與文化部、交通部、海洋委員會跨部會合作,共同製播「同用心个人致敬」系列影片,迄今Youtube和Facebook累積觀突破900萬人次。
而有關「在地主流化」方面,楊長鎮提到,客委會辦理「推動客語為通行語成效評核」,結合地方資源傳承客語,建構客語使用沉浸環境,。
最後,楊長鎮也透露,目前大家非常關心的「客家語言發展法」,客委會已於今年1月4日送達行政院,希望該法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能夠全面保障人民使用客語的權利,維繫客庄傳統語言領域,推動客語在地主流化,落實客語為通行語及教學語言等目標,促進客家語言文化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