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時上臉書發地震文!」但50年前會這樣做:

民國五十五年五月六日八時(星期五)
獅潭消息:獅潭香昨晚發生有感地震,幸無發生災害。昨晚廿二時廿二分,突然「隆隆」一聲發生地震,房屋「沙沙」作響,電燈、掛鐘大幅擺動,鄉民都在睡夢中被驚醒,紛紛跑出屋外大叫「地動」。

《獅潭消息》中記錄獅潭鄉大小事。范修語攝

一則則如實紀錄獅潭地區大小事的訊息,被任職於中廣苗栗廣播電台的特約記者黃槑(ㄇㄟˊ)森詳實紀錄下來,在任職的7年期間,記錄起高達1320則消息,如今被其子黃瑞銘與黃瑞循編輯成書,成為珍貴的地方史料。

長期研究客家文化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張維安表示:「大部分我們看到的歷史大都是從帝王將相出發,但從地方史的角度來看,《獅潭消息》是地方史的先趨,非常珍貴的史料。」張維安說,雖然黃槑森原本的用意不是寫歷史,但透過長期有系統地新聞稿,記錄起這個地方的大小事,例如:紀錄下獅潭戲院成立,誰來參加?誰又來出席道賀?像這種慶典、生活紀錄、喜怒哀樂,「回頭來看對地方是很值得驕傲的事!」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張維安也出席出版感恩大會。范修語攝

張維安指出,很久以前台灣推村村寫歷史,《獅潭消息》這書讓我們看到為什麼要推到村落的層次,也就透過是重視自己的歷史,把自己生活的大小事,例如:廟會慶典、家族掃墓這種事件,經過有系統的紀錄,過了一段時間,回頭看這些東西,就會產生地方認同。

張維安也表示,把歷史紀錄到村落,更看到一個居民的社會性,《獅潭消息》是一本很特殊的書,為廣大的台灣農村留下了紀錄,這些歷史紀錄。他說,獅潭是全台唯一有「村史博物館」的地方,透過這些共同記憶,讓地方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關心周邊的公共事務,也能帶進年輕一輩的人進來。

獅潭鄉中的獅潭村史博物館,如今未開放遊客進入。范修語攝
獅潭鄉中的獅潭村史博物館。范修語攝

客家的資深記者何來美則表示,他關注《獅潭消息》出版,這本書不但紀錄起獅潭的記憶,更可看到當時黃槑森所任職的中廣苗栗電台,那個時代畫下特殊的記憶:因為那時台灣與中國仍處於對立之際,特別設立中廣苗栗電台,為了就是填補竹苗這一地區原本只接收到中國發射廣播訊號的空缺,因此有中廣苗栗台的成立,爾後的台長江平成聘請黃槑森成為駐獅潭特約記者,陸續紀錄起獅潭地區的消息,才讓現在的人可以找到這一段的歷史。

資深媒體人何來美非常關注《獅潭消息》的出版。范修語攝

一同出席這本書發表感恩會的客委會主委楊長鎮指出,他看到《獅潭消息》這種地方消息為地方留下珍貴的歷史資產,他感嘆,現在有線電視、媒體發展蓬勃,但地方消息反而無法被詳實紀錄,而透過黃槑森的紀錄,看到那時獅潭人口高達1萬多人的黃金時代。

客委會楊長鎮主委也是獅潭人並贊助《獅潭消息》出版。范修語攝

楊長鎮也希望能夠在各地客庄發揮保存各項紀錄歷史的功能,把各個客庄的村史都寫出來,看起來沒什麼,但對自己地方了解,「看到以前的人怎麼走過來,也才知道現在與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相關報導:

27萬字手寫新聞稿集結成書 客委會主委:詳實記錄獅潭的黃金時代

獅潭消息:頭屋鄉鳴鳳村七鄰七十三號徐天德家裡,於今天早晨,未將取暖後的「火鉢」熄滅…火勢正發威時,被路過該…

何來美專欄/重讀《獅潭消息》 回顧山鄉歷史滄桑

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獅潭消息:獅潭鄉54學年度及齡兒童,鄉…

何來美專欄/獅潭黃家出才子 後裔名揚到美國

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已故中廣苗栗台特約記者黃槑森民國54年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