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進入冬月,酬神要收冬戲人要進補,進行生命禮俗要打新丁粄;在此之前,我們要愛護產婦。
有心人自立冬起開始進補到冬至吃粄圓,接著是吃尾牙等各式大宴小酌,農村收冬戲熱熱鬧鬧登場,在客庄隨祭儀而來,有十月半打一床(籠)新丁粄的感恩賜福習俗,表示此年家有新生兒誕生,要慎重其事慶祝。
有新生兒就有產婦,臺灣人的生命禮俗中最為婦女著想的或許就是坐月仔,為期四十五天上下的日子裡,產婦除了哺乳,雜事一概不管。而坐月子的重點是讓產婦身體恢復的飲食,傳統觀點認為,此時是女性調整體質的重要時刻,期間食物以雞酒為主,甚至有的家庭會嚴格規定,一天必須要吃掉一隻雞,除了雞酒與米飯,其他配菜只是為了讓產婦好入口,愈少愈好。
雞酒就是一般說的麻油雞是坐月仔的主食,若想換口味時仍然要用麻油豬腰子一付(包含豬腎和胰臟)或豬肝,想吃別的也要用麻油煎魚,麻油炒菜,菜得選擇較熱性的芥藍或豆類。重點在麻油,麻油看似佐料卻是主角,從早期在家生產的嬰兒要用麻油來清洗剛被分離的肚臍,用麻油抹頭,一方面讓傷口收斂並有清潔作用,看起來,麻油在「月內」何其重要。
不僅如此,坐月子文化中有送麻油雞與油飯給親友與外家(娘家)的習俗,延續至今,辦公室文化中最讓人期待與歡樂的莫過於收到油飯禮盒;飯盒裡,一隻大大的雞腿、一顆紅蛋與油飯,打開飯盒聞到乾煸過的麻油薑與香菇的味道,一陣溫暖襲來。
麻油貫穿了台灣人的坐月子文化,至今,油飯在宴席上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麻油是什麼——以芝麻的種子榨取的油脂。植物最大的能量所在是種子,是傳遞生命訊息的核心,黑芝麻與白芝麻是指種子的顏色,也是品種。台灣種植以黑芝麻台南一號為人所稱頌,白芝麻仍在試種期,但不受農民青睞。黑芝麻榨油稱麻油,是料理的基礎油脂,而白芝麻油稱香油,作為佐料用。
芝麻油最重要的營養素是油脂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Omega-6的代表物質亞麻油酸,為人體不可自造又不能缺乏的的必需氨基酸,必須自食物中取得,有保護細胞結構、調節代謝機能與免疫反應,並能促進凝血作用;但攝取過量,也會導致人體發炎,使得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近年被看重的發現是,其中芝麻素(Sesamin),指芝麻中脂溶性抗氧化群芝麻木酚素(Lignans)為代表,被指稱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
從營養學來看,芝麻在大部分的中醫方略紀錄中都記錄為性平偏涼,但臺灣料理習慣用薑煸麻油才轉為為溫暖熱性的食物,臺灣人坐月子的習俗自是有道理,對於產後婦女,亞麻油酸可以幫助子宮收縮、惡露排出,或許這就是要吃雞酒的最樸素理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