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目珠不要看下去,看面前,看遠一息,一步一步踏實;實在做毋得,坐下去,坐嘛要坐過去。阿公語錄。
多年之後,才想起來阿公詩意的描述,以及怎麼沒有被竹修揍,或許這也是他的童年回憶,才能如此傳神,仔細的教我要如何過大河壩上的木板橋到彼岸。中港溪行過四灣已逐漸平緩,涉水過河或是在岸邊種植作物,甚至後來有人家在芒草叢裡牧羊,拓展謀生領域。但仍然有水深需要搭橋的深水之處,那是我小時候被禁止去的地方,因時不時有誰家小孩淹死在水坑裡的傳聞,而且離家有點遠,不如門前水圳安全。
水邊生活埋在島嶼人的記憶深處,而河壩就明晃晃的鏤刻在客家人的心底,可以隨時拿出來昭告天下,唱給人聽;能查得出歌名的客語歌裡,隨手就能找到六十首歌詞裡提到「河壩」的歌,直接以河壩之名為題的單曲也不下十首,從童謠〈河壩水〉到新生代大眾流行歌曲,最新一首是歌手彭柏邑用電子舞曲帶點流水般情境氛圍唱出阿婆洗衫的〈河壩〉藏在「厓个心肝肚」。
對河壩戀戀不忘據為己有的以出生三灣的米莎最知名,同樣是對「大橋阿婆」的懷想,以〈介條河壩 〉一曲成名,河邊洗衫烙印客家女性的身影,轉過身,從米莎到溫尹嫦的回歸,她以大開大闔讓人激昂的環境運動寫實敘事,控訴〈河壩〉把她的鄉愁「食忒」,吞蝕殆盡的有「今年个芒花摎舊年个油桐子 總下食忒/電子廠痾出來个科技尿 食忒」對節節退敗的鄉村風景,以帶有強烈議題性的話語控訴,讓失去了的世界跳脫出來。
溫尹嫦在幫河壩控訴之後,向內挖掘找到最初的模樣,而有了〈河壩四‧桃花醒〉「桃花醒得時 春光/赤腳踏水行 霧茫/不問哪向風 雲揚/天地自佢闊 捱鄉」。河壩是母親之河,岔出縱橫交錯的支流,孕育萬物哺育人類,女人去河邊洗衣,男人去溪中抓蝦捕魚,小孩覓蜆仔搞水(玩水)。
終究是為了顧肚腹過日子,客家人的河鮮魚蝦蟹貝,成了知名的客家菜炸溪蝦,海線知名小吃蚵嗲到了山城就變成烰菜蝦,那是山澗下石頭裡的美味,已難再尋,石頭縫中還有一樣,識者為之嚮往追逐的毛蟹,住在大稻埕,秋風起,出門上班時,先繞到慈聖宮前只為了看一眼寫著「頭份毛蟹」或「毛蟹・永和山水庫」的字眼,感覺桶子裡來自中港溪流域的毛蟹跟自己很親近,其實一次都沒買過。
蝦蟹之外,在餐廳比較容易點到魚,炸得酥酥脆脆好下酒的大溪哥,傳說中的泥鰍燉豆腐則完全不敢領教,而我們都忘了古早以前,環境仍豐裕,我們的父祖如橫空出世的哲人等待一晚的河鰻,日本人趨之若鶩的烤鰻魚,在島嶼河海交會中的河壩泥灘裡,被捉住。
從日常水邊生活到河鮮豐食不復存在,唯有在颯颯風中搖曳的芒花,還在提醒我們,家離水邊那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