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亭萱
與地主家人聊天得知,她公公在世的時候,義民廟就很常來他們這邊採竹,因為他們旁邊是大馬路,吊車容易停靠,否則早期都是靠人力搬運,真是難以想像;又聽旁邊一位大哥說,這竹子品種要是刺竹,肉比較厚,豎立的時候比較不容易斷,而魏大哥又說了,這竹子至少要經過五年的生長,才夠高夠大,要經過風吹雨打、東北季風、颱風,尾巴還不能斷,還要夠直,不能彎彎曲曲的,而尾巴部分要像樹木一樣旺的感覺,才是一根標準的燈篙竹,這麼嚴格的規定,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明白豎燈篙的用意,但已經感受到這儀式對於義民祭而言,是嚴謹且不可缺少的。
後來聽到,原來魏大哥已經71歲了,跟我阿公一樣的歲數,我該叫一聲魏爺爺的,想到我阿公現在仍然會搬著一顆引擎去七股海邊開著竹筏出海釣魚,不禁佩服這些老人家的硬氣,到底是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我們不能體會的年代。
第三根竹子被緩緩抽出竹林,魏爺爺喊了一聲「這根漂亮」,言語中的肯定與眼神的堅定不移,我想這是他從業三十多年來的自我認同,對於信仰的堅持,不曾疑惑與迷茫,從中感受到義民信仰對於他而言的意義,說不清也道不明,這份情感,或許客家人會懂。
本文作者頻道:乖乖醒著的時候Guai_wake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