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
盛半鍋水,薑絲切細一起滾開,鱸魚切塊放下去,煮到熟透,起鍋前,火轉大,丟一把七層塔,香氣沖鼻,關火。
鹹酥雞攤前,雞塊、魷魚、甜不辣,各來一點,老闆手腳俐落,一樣一樣按照先後順序分開炸,每炸一樣撈一次,起鍋前,丟一把七層塔,香氣沖鼻,撒上胡椒粉和辣椒粉,裝袋。
猶如天女散花手一放,人間便添香氣,嗅覺提升味覺流涎,還有什麼吃不下。阿婆正在廚房起火,突然大喊,去菜園採一點香菜,到手一看嘆氣,怎麼把芹菜幼苗拔了起來。媽媽邊切菜邊叫,去冰箱拿一點蔥挑一挑,趁手接過,菜刀重重放下,這是蒜不是蔥。
主婦大廚煮菜,要下鍋前才想起菣香(kienˇ hiongˋ)的料還沒備好,急匆匆的喊小孩幫忙,而且動作要快。客家人做菜要菣香,是形容詞卻更像動詞,意思也很曖昧,炒菜中隨意地丟進蔥蒜,在起鍋前才把香料撒下增益氣味與口味,怎麼看都很像施展魔法的巫婆,煮一鍋鄉愁的湯,讓你無法遺忘的手法繼續傳承下去。
芋頭沒有七層塔就不夠香,芋頭湯起鍋前謹記丟一把下去,因此,沾芋頭粄的醬油不加蒜末,加切碎的七層塔一起用。湯圓的湯頭放的是韭菜,才能把配頭的油膩壓下去。炒米粉快起鍋了才放一把香菜拌一拌,在?配頭的鹹香中吸飽了油脂,和米粉一起入口下肚。炆爌肉用蒜苗,客家小炒有蔥、芹菜或韭菜,都是慣常用法,最重要的是下水湯絕對不能不放七層塔。
出家人不能用五辛,蔥、蒜、薤、韭和洋蔥都是好用的香料,也是客家人菣香愛用的食材,但最具客家特色,被認為是客家食物的莫過於七層塔和韭菜的使用,他們是熱天吸飽陽光熱力的最強能量食物。
客家人叫九層塔為七層塔(cid cen tab ,學名Ocimum basilicum)也是西方人説的羅勒(basil),全球有一百五十多個品種,臺灣人喜歡的九層塔比較像甜羅勒,用量之大幾乎什麼都可以加,甚至有沒加九層塔就不能稱之為鹹酥雞之說。
這也是最初七層塔被認為是客家人食物的說法,因為客家人連吃醬油拌飯都要加七層塔,我爸說,有錢的時候還可以加一點豬油,問他有沒有吃過,說看過別人吃得津津有味,自己當窮人就好,看起來是可以沒有豬油不能沒有七層塔。
我爸熱愛種藥草,有一次問我,「螺肉是不是七層塔。」正忙著滑手機反射性就回,「對啊,七層塔炒螺肉很好吃,海產店都這麼煮。」他皺眉嘆氣,「只知道吃,羅露啦,沒聽過這種菣香嗎。」靈光一閃,原來是羅勒啊,「對啊,羅勒就是七層塔。」
要證明七層塔為客家人所有,可以聽一段幼兒啟蒙口訣,「一千擔、兩公婆、三輪車、四月八、五月節、綠豆湯、七錢插、八仙綵、韭菜花、十姐妹。」甚至可以從客語有多種發音的七層塔來看,像是七層插、七緣塔,或是最接近海陸腔的七錢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