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等書籍、翻譯《跟莎士比亞學創作》等。目前住在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從事文字工作。希望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完成小說、報導,劇本,翻譯作品。
伙房讓你念念不忘的是哪位?有人愛屋頂黑瓦有人要磚牆,禾埕可以玩耍天井打水仗,坐在亭仔下吹穿堂風還是走到竹籬旁被大風吹,顯然「圍牆背生个竹筍」--外甥最好玩得人疼。
一七三三年(雍正十一)在今新竹市「始准植竹為城」,竹塹城由此而來。臺灣人三百年來,大自地方以種竹為城牆劃定邊界,小到伙房家屋種竹守護家產,利用容易繁殖散生的竹子,從成排一列到一片密林,成為我們熟悉不過的地景構築起生活的面貌,並凝結到恆常久遠的飲食文化裡。
七月天喝的竹筍湯,毫無懸念是綠竹筍(Bambusa lodhamii Munro),這種可以讓人變得毫無慾望也能激發想像力無限,愈簡單愈深邃的佛偈最適合形容綠竹筍,都說竹香清雅,竹筍湯喝的是沁人心脾,深入骨髓,這種文學語言很難體會,但看追逐飲食本味境界的人怎麼喝竹筍湯,跟著體驗一二。
我爸的綠竹種在菜園邊,最是減省方便,季節到了,一早去挖三四條,就是今日例湯,可以燉排骨,可以加幾片卜菜(覆菜)煲湯,最至高無上的作法是直接清水煮,臺灣文學裡永恆的少女偶像《千江有水千江月》裡的貞觀說,吃粽子就一定要竹筍湯來配,想來是作者蕭麗紅的飲食心得。
聽過最極致的是帶著鍋子上山,最好可以取得山泉水,在山上一挖起來,煮水剝殼同時進行,去山上挖的就不會是三四條,有的現煮現吃,有的連殼一起煮保留筍殼香,夏日最甜美清爽的竹筍沙拉莫過於此。
綠竹地下莖合軸叢生,竹筍自側芽爆出,採集綠竹筍得在清晨,熟巧有經驗者能夠判斷哪裡有筍何時開挖,土微微隆起有一絲裂縫就是,趁筍尖未出土前用鋤頭或鏟子挖,因是人們追求筍的質地在於肉質細嫩清甜,必需仍埋在土裡,筍尖尚未出土才能保持。竹筍離土,纖維即開始老化,飲食之人追求口感細緻,味道清雅,善烹者知道要在採收後迅速烹調,如若做不到則要快速降溫,用冷水浸泡讓纖維延緩老化。
就算不講究的日常飲食,一但遇到綠竹筍也會成為龜毛之人,所有可食的竹筍,麻竹筍太粗獷,烏殼綠竹筍不夠細緻,孟宗竹冬筍產季已不需要清涼降火,只有綠竹筍湯清爽可喜,夏日最涼快的一道風景。
晚近查找綠豆的資料,知曉綠的變體字由來,又巧聽到我爸挖竹筍回來時高興的說,今天有「liugˋ竹筍」,灌頂般的醒悟,夏天每隔一兩天就要喝的竹筍湯就是頗負盛名的綠竹筍,客語綠(liugˋ)同古漢字箓(音同陸),小時候聽大人講「liugˋ竹筍」,我一直以為是陸竹筍,在陸地上長的竹筍,有時也會想真是多此一舉,難道竹筍要長在海裡嗎,又以為是六竹筍,六月開挖的竹筍,原來都是誤會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