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修語/綜合報導】台灣在史前時代是否有人居住?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學者日前在研究雪山生態環境調查時,意外發現雪山西稜線海拔2800至3600公尺有多處「史前石屋」遺址,由於高山寒冷、經年下雪,石屋群的所屬族群、選址與建造原因存在謎團,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人文史蹟研究計畫,盼揭開高山石屋的神秘面紗。

東海大學研究團隊舉辦部落座談會。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雪霸園區屬於高山生態環境,每年進行園區內動物相、植物相、保育類動物(台灣櫻花鉤吻鮭、山椒魚)及其生活棲地研究與調查,也推動人文史蹟相關研究計畫,透過訪談鄰近泰雅族、賽夏族部落及現勘高山史蹟等方式,協助保存珍貴的人文史料。

其中,在雪山西稜線分布有多處史前石屋遺構,海拔2800至3600公尺間的高山,氣候嚴寒不適人居、難以農耕,也無相對豐富的中大型哺乳動物可供狩獵,令人對石屋群背後的族群及遷徙產生好奇。

雪管處表示,鄰近的泰雅族及賽夏族曾流傳於其傳統領域內居住著其他異族群,從族群移動觀點來探討,石屋群的建造者可能是早於臺中環山地區另一群的泰雅族人,但由於考古證據的缺乏,石屋群的所屬族群、選址與建造原因至今仍未全面釐清。

雪管處也委託學術單位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目前已知的石屋遺址皆建於雪山西稜線附近的平緩崩塌地及相關地形上,且鄰近溪流最上游,推測與取水考量有關。經由調查發現,志樂溪可能為雪山西稜線石屋聚落遺址群的核心區域,在大型遺址群中,奇峻山遺址年代(691 A.D.)早於志樂溪與火石山(1292-1400 A.D.),這兩個年代與臺灣南部大崗山石筍紀錄的古氣候資料類比,皆屬於古氣候史上較為溫暖潮濕的時期,尤其是志樂溪與火石山的年代,更是對應至全球古氣候事件上的中世紀暖轉換至小冰河期的過渡期間,因此,這些史前聚落可能是伴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而遷離。

雪管處副處長陳俊山表示,今年度已規劃將雪山西稜史前石屋及埤亞南道、大甲溪道2條雪山山脈古道調查成果彙整成書出版「山徑.聚落與人群」,期盼用深入淺出的書寫方式,呈現研究團隊踏查所見所聞,拉近民眾與雪霸國家公園內人文景觀及史前遺跡的距離。

雪霸國家公園內有許多野生動物,這隻台灣野山羊正在山林裡覓食。圖取自雪霸國家公園
台灣野山羊正在山林裡覓食。圖取自雪霸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