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勝鴻/綜合報導】最近新竹市發行了一本具有風格的刊物《Etrenal》,新竹市長林智堅與知名建築師林友寒等人站在一座清水模建築中,拍下許多特殊風格的照片,唯美的建築在光影間顯現出藝術的美感,讓人以為是哪個新的打卡地點,但翻開內頁後,小標題:「導入設計美學,讓納骨塔成為生活態度的實踐。」才知原來這是新竹市新落成的納骨塔。
「一座城市的『舊』是時間堆疊後的自然展現,也是新竹的優勢。我們希望找到優秀的建築師,共同恢復新竹昔日風采,同時也帶入新元素,讓城市呈現新舊混融、美感與實用兼備的模樣。」林智堅為了打造新竹市公共建設的城市美學,近來將設計導入人一生最後的終點「納骨塔」中。
這座名為「永恆之丘」的納骨塔,是一座兼具藝術美感的建築,如果不特別說,還真的會讓人以為是美術館。林智堅不想讓納骨塔複製過往的形式,打破納骨塔給人陰森的印象,他想起過去與妻子到日本旅行時,曾造訪北海道的真駒內滝野陵園,於是在興建新竹香山丘陵上的納骨塔時,「便想蓋一座不會帶給人恐懼、成為人們願意走進去的空間。」
也因此,林智堅力邀建築師林友寒、林彥穎操刀「永恆之丘」。他們的設計概念上,讓光線自然灑落,並搭配一樓的淺水池,讓光線、空氣、水不斷流動;林智堅同時也找來景觀設計師吳書原操刀周圍地景,一改納骨塔是都市嫌惡設施的印象,而成為都市的公園。
為了打造「永恆之丘」,新竹市府投入3.8億元,將可提供4萬个塔位,為讓更多人能欣賞建築之美,新竹市府也在上個月清明連假時規劃了獨一無二的「納骨塔藝術展」,結合建築、景觀、藝術策展。
作為全台唯一導入清水模、天井的納骨塔,新竹市府規劃全國首創納骨塔藝術展,邀請聲光藝術家姚仲涵以《光噪44-此曾在》為題策展,裝置作品結合天井,利用聲音、光、影子打造「天井落下的天光」與「地面向上的光」,表達對逝者無盡思念,今現場搭配小事製作舞團透過現代舞開場,映照現場光影,以藝術反轉納骨塔冰冷嚴肅意象。
藝術家姚仲涵表示,《此曾在》為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攝影札記》裡提到攝影具備3大特性「知面」、「刺點」、「此曾在」,其中「此曾在」描述景象曾真實存在過,與納骨塔建築有所連結,透過作品光影凸顯建築特色。
姚仲涵指出,《光噪44》由44組「光噪燈具」組成,為了不破壞建築空間,作品歷經過多次修正,最後決定設置室內水池上,既不影響動線又能強調建築。作品利用裝置電力給予生命,由投射燈扮演指揮者角色,帶領每組燈具發出不同噪音、燈光,從開始到繽紛、吵雜,最後光影消逝回到平靜狀態,如同人類生命,從出生到死亡歷經各種階段,以帶給民眾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感受空間、光、聲音、建築等元素。
新竹市府民政處表示,「永恆之丘」為地上5層樓建物,2樓為服務空間、祭祀空間與神主牌位區,1、3、4、5樓則為納骨櫃位區,3至5樓則有觀海窗特殊設計,未來作為家屬眺望海景、散心懷念的空間,將提供4萬餘個塔位。
林智堅指出,「永恆之丘」以清水模外觀設計,室內採無樑柱工法,為全台唯一採天井設計的納骨塔,採光通風極佳,並設置「觀海窗」,生者可遙望竹市海岸線撫慰心靈,希望透過建築、藝術帶給人民幸福美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