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客新聞》與《MyGoPen》合作反詐騙,將提供「事實查核」、「詐騙破解」等相關新聞訊息,本篇文章由《MyGoPen》提供,若疑似遭到詐騙,仍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出處是一份人數極少、操作簡單、整體不夠嚴謹、來自印度的研究,且因為實驗設計的收案標準並不嚴格、也沒有控制其他飲食變項等重要的干擾因素,無法確立二者的因果關係,傳言說法易誤解。
(2)依營養學的「全食物」概念、國健署推廣的「彩虹飲食」,蔬果的不同顏色本身,就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芭樂綠皮也有植化素、粗纖維等營養價值,傳言只講研究提到的血糖功效,未全面性的論述不同部位的成分、功能,傳言說法易造成誤解。
吃芭樂削皮比較好?
原始謠傳版本:
「1水果」削皮吃更健康!能降血糖、血脂避免糖尿病
有相關的新聞報導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MyGoPen 查詢該傳言的出處是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生物化學系的研究團隊於 2016 年所發表的「番石榴對健康人體受試者血糖和血脂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研究」,MyGoPen 致電諮詢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該研究將健康的大學生分為三組,每組 15 人,A 組吃不削皮的芭樂、B 組吃削皮芭樂、C 組則是對照控制組,以 400 克芭樂為單位、過了 6 周後測量,發現不管是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都比較好,例如 A 組的血糖是 102.9,B 組是 93.8,研究團隊推測,可能是因為芭樂皮的「鎂」濃度較低,而鎂離子在葡萄糖代謝、酵素反應中扮演重要地位,所以以同樣 400 克比較,B 組吃到的白果肉中的鎂離子、植化素和果膠等成分較多、有助於降血糖和血脂。
實驗人數太少、收案條件太寬鬆
顏宗海強調,該研究每組 15 人共三組的實驗人數實在太少,是該研究很明顯的不足之處,此外它的研究設計非常簡單,雖有記錄學生的身高、體重、血壓、血脂、血糖,排除吃降血糖藥、降血脂的藥、降高血壓藥、吃荷爾蒙藥物的人,以表示收案的對象都是健康學生,但卻不像一般專業的研究,都會有腎功能、肝功能的檢驗項目,這些基本的實驗步驟、收案條件,才能排除腎感染、肝功能較差等受測者。
無法控制其他飲食、無法確立因果關係
顏宗海指出,研究雖然是比較芭樂削皮與否的差別,但是受測者不可能只靠吃芭樂過日子,實驗期間如何嚴密控制每個人的飲食、避免干擾因素是非常困難的,而這些其他的飲食可能產生交互干擾,使得研究結果的因果關係變得非常難以確認,不同組別、不同受測者的飲食量、飲食習慣可能差異極大,再加上才 15 個樣本,誤差可能更大。傳言只提單一研究的結果,不提該研究本身的局限性,且不提芭樂的營養觀念,傳言說法易造成誤解。
「整顆」芭樂是低升糖水果 適合糖尿病患
顏宗海表示,傳言的主要訴求是血糖控制,而糖尿病患飲食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儘量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飲食,其中當然也包括水果,芭樂的升糖指數大約只有 31,屬於低升糖指數、是適合糖尿病患的水果,但是糖尿病患吃芭樂的時候也還是要注意份量,維持每天三蔬二果,每一份水果的份量就是拳頭大小。
MyGoPen 查詢食藥署「食物營養成分資料庫」所公布的「珍珠芭樂」,每一百克的珍珠芭樂就富含 193 毫克的維他命 C,比進口的金黃奇異果 90 毫克、綠色奇異果的 73 毫克都高,農業部長年推廣「吃在地」、「食當季」,芭樂在台灣是相對便宜划算的好水果。
芭樂綠皮含植化素 另有其他營養價值
而衛福部國健署多年來也推廣「彩虹飲食」,衛教彩虹飲食就是「攝取各種繽紛顏色的天然食物,而這些天然食物因為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而呈現出不同顏色,植化素能提供人體抗氧化力、增強抵抗力」,「植化素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與全榖雜糧類等天然食物,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綠色含有葉綠素、兒茶素」,鼓勵多吃彩虹飲食有益身體健康。
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出處是一份來自印度、規模極小、全文只有 4 頁的研究報告,且實驗設計簡單、無法確立因果關係,對於這樣的研究,專家認為「當作參考」即可,不必因此大受影響、不吃這不吃那,原本喜歡吃芭樂皮、比較脆硬口感的人,還是可以吃不削皮的整顆芭樂、依「彩虹飲食法」吃進綠色的植化素;而原本就不喜歡吃芭樂皮、喜歡白色果肉軟甜口感的人,也能在相同份量下吃進較多的鎂、幫助血糖調節,喜好不同、各有優點。
資料來源:食藥署 臉書 食用玩家 《紅白芭樂比一比!》
傳言僅呈現單一研究的結果,未以更全面的研究細節的討論、營養觀念的完整論述,網傳說法易造成誤解。
衛教資源:
國泰醫院 – 防癌小尖兵 – 植化素
農業部 食農教育 – 芭樂所含營養成分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延伸閱讀:
【誤導】一顆芭樂能分解18根香腸的毒素?錯誤說法!專家詳解實驗研究
【錯誤】芭樂葉茶治病、防癌、抗三高的影片?勿輕信偏方而耽誤正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