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近日,宜蘭漁民於龜山島外海捕撈到活體「龍宮翁戎螺」(俗稱龍宮貝),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國立台灣博物館盼讓野生物種回歸自然。捕獲龍宮貝的林姓漁民今天表示,出海一趟耗時費力,還花不少油錢,龍宮貝有價值且非保育類,只要價格合理他就賣。今天(23日)稍晚有位買家出價16萬元買下這顆龍宮貝、要求放生。
宜蘭縣林姓漁民日前捕撈到稀有活體俗稱龍宮貝,今天有3、4名買家和他聯繫,出價都超過十萬元,他今天下午決定賣給出價最高、16萬餘元的買家,買家要求放生這枚龍宮貝,待確認匯款後,他明天(24日)就會將這枚龍宮貝,載運到捕獲海域附近放生。買家未表明身分,但他已向買家表達若不放心,可以請宜蘭縣頭城區漁會總幹事陳秀暖同行見證放生過程,他也會錄影放生過程給買家確認。
國立台灣博物館今天上午透過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表示,不同物種各有適合的環境,建議不要私藏,遵循不捕殺、不干擾與不破壞原則等,讓它們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
林姓漁民表示,他之前也曾捕獲龍宮貝,賣得6萬元,21日他在距龜山島約1小時航程海域,捕撈到的活體龍宮貝較先前大,寬約20公分、高約15公分。龍宮貝有價值且非保育類,不可能讓它回歸自然,只要價格合理他就賣,希望不要低於先前販售的6萬元。
林姓漁民說,他之前也曾捕獲龍宮貝,賣得新台幣6萬元。21日他在距龜山島約1小時航程海域,捕撈到的活體龍宮貝較先前大,寬約20公分、高約15公分。希望賣出高於先前販售的6萬元,不可能捐出龍宮貝,畢竟出海1趟要6、7小時,還花不少油錢。他不懂如何養龍宮貝,這2天和妻子整晚在家沒睡守著,擔心水溫不夠低,不時去便利商店買冰塊,讓水溫能維持在攝氏16度、17度。
過去在2017、2020年均曾發生漁民捕撈龍宮翁戎螺後,試圖養殖卻造成死亡的案例。台博館說,由於龍宮貝生活於深海,對其生態的了解有限。在考量商業利用和潛在利益前,更應關注不影響其族群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整個種群的健康與繁衍至關重要,讓龍宮翁戎螺在所屬的自然環境中持續繁衍,才是真正的守護。
龍宮翁戎螺曾在台博館展出,吸引了超過50萬人前往參觀。1968年,台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1969年,基隆漁船又撈獲,其中2枚活體送至博物館,並經由當時台灣大學林朝棨教授鑑定後,於博物館展出,盛況空前,甚至帶動台灣貝類研究的熱潮。
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台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俗稱為龍宮貝。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