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在數位化時代,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錄影帶,台南藝術大學榮譽教師、井迎瑞教授及助理教授吳永毅,多年持續推動修復影像和保存,透過工作坊形式,倡議保存庶民影像,來自澎湖、彰化、台南與旗山、美濃地區民眾,22日在旗山宣化堂旁的活動中心、當地人稱雞油樹下的地方,帶著收藏已久的家庭錄影帶,在井迎瑞等人指導協助下,將錄影帶修復、轉檔,重回生命中許多的那一刻瞬間。

參與工作坊的邱姓民眾表示「當看到被搶回來的影像,雖然殘破不清楚,心裡是感動的,瞬間回到我那塵封已久的記憶!」

美濃愛鄉協進會主辦這場家庭錄影帶修復工作坊,該協進會研究員張卉君指出,比起搶救因快速數位化遭時代淘汰的這些影像,修復「家庭錄影帶」更具意義,示範一種田野紀錄的工作方式,提供者從影像的來源、如何被保存、對於個人/家族/國家/宗教的重要性談起,再透過手動清潔、修復磁帶,動手解構零件再重新組裝,其中漫長且專注的去霉、除黏、修補的工序,也是去神秘化的除魅過程,讓那些失去讀取器材因此難以重見天日的回憶,重新回到陽光下晾曬,與記憶中的場景重逢。

張卉君表示,工作坊最後也是最精彩的環節,是透過播映設備,重新將每個人手中的那捲磁帶,在「大庭廣眾」下播放出來,大家互相成為彼此的「世界首映會」觀眾,那些共同牽動的時代記憶、帶著個人生命記憶的光點,在影像催化下聚攏,「形成熱烈的篝火,重新在生命的長廊中得到溫暖和能量。」

在老師指導下,大家動手修復家庭錄影帶。美濃愛鄉協進會提供
雞油樹下家庭錄影帶修復工作坊,修復後,一一放映大家各自的錄影帶。美濃愛鄉協進會提供

這場工作坊辦在俗稱「雞油樹下」的福安庄,一個保有客家傳統祭儀的村莊裡。旗山雞油樹下早期與美濃龍肚廣林一帶聚落關係十分密切,先民透過山徑通婚、貿易,往來頻繁且多有姻親關係,極具客家傳統文化保存價值,因為現代化道路規劃、城鎮發展的行政分區,使它孤懸在旗山閩南聚落邊陲,長期被拋除在右堆客家的版圖外。

「美濃愛鄉協進會主辦,為什麼這個活動會辦在雞油樹下、而不是美濃?」張卉君面對這樣的好奇質疑,他回應說「美濃資源比較多,所以我們希望長期受忽略的雞油樹下故事能被看見,能讓村子裡的歷史文化被保存下來。」

張卉君指出,促成這場工作坊的是鍾秀梅老師,她特地邀請蒐藏家井迎瑞老師和吳永毅老師來到這個靜美的山村,也在地方頭人鄧富雄的熱心介紹、聯繫串連,讓更多地方的居民參與,也讓外地的朋友,有機會品嚐到社區媽媽們共煮的廟堂客家餐。一日工作坊直到近晚間六點半才結束。

這個別具意義的影像修復工作坊,在吃完社區媽媽共煮的客家餐後,才告一段落。美濃愛鄉協進會提供

井迎瑞推動影像保存與修復多年,退而不休,透過在全台各地舉辦工作坊形式,到各地巡迴倡議影像保存的重要性。他從2013年開始發起「家庭錄影帶工作坊」,鼓勵民眾保存、維護影像,累積在地的共同生活記憶,搶救面臨被丟棄命運的各式家庭錄影帶,推廣影像保存,提供數位化服務。他放棄當電影導演夢想,搶救珍貴的老電影膠卷,投入臺灣電影影像保存,2014年榮獲臺北電影獎的「卓越貢獻獎」。

井迎瑞努力推動保存家庭錄影帶,更早之前,他因為擔任電影圖書館館長一職,舉辦第四屆金馬國際觀摩影展、策畫臺語電影專題,發現許多臺灣老電影資料建檔極不完整,許多本土生產的影片,隨著時間消逝,他的足跡踏遍歇業片廠、戲院,各種廠房倉庫,甚至遠赴香港、日本、法國等地買回和臺灣相關的電影母片。

擔任電影圖書館館八年,井迎瑞找回近萬部國語、臺語電影和舊時臺灣新聞片,典藏在電影資料館,成為歷史、藝術和電影研究的重要文獻。卸下館長身分後,井迎瑞一樣沒有忘記保存舊影像的工作使命,還找回在1956年拍攝、消失半世紀之久的臺灣首部臺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搶救回這部深具歷史意義的影片。

井迎瑞老師從事影像保存工作數十年如一日。美濃愛鄉協進會提供
數位化時代前的各式錄影帶。美濃愛鄉協進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