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日前有學生登山團在台東浸水營古道遭到蜂群攻擊,導致41歲嚮導背部逾50處螫傷不治。知名山岳攝影家「雪羊」在事件發生後透過臉書分享虎頭蜂專家「怪獸老師」姜義晏的觀點:「遇到虎頭蜂的唯一解就是避免驚擾、安靜離開。」此外,離開時不要亂出手揮動,反而會激怒蜂群,記得沿著來的方向撤退,跑得越快越好。

本名黃鈺翔的「雪羊」,日前在婆羅洲叢林少女營地,聆聽台大昆蟲研究所畢業、在學期間專研虎頭蜂,與虎頭蜂有過大量交手經驗的「怪獸老師」姜義晏分享如何面對大自然的「蜂險」。

雪羊轉述,當虎頭蜂靠近自己時,盡量以身體閃避為主,不要用手揮擊,若虎頭蜂開始繞著人飛、鎖定跟隨甚至發生攻擊行為,要馬上回頭沿著來的方向撤退。

雪羊分享,人類身上的味道不太影響虎頭蜂作為,虎頭蜂判斷攻擊要素只有兩項,分別是太接近巢穴與攻擊行為(丟東西、揮動),而虎頭蜂發動攻擊時會優先選擇上半身、頭部,甚至還會瞄準眼睛;衣著要特別的是,黑色毛料衣服是最危險的,其次是深咖啡、深藍色毛料等,因為這種顏色與布料,會讓人長得像來騷擾蜂巢的野獸(黑熊、猴子)。

若遭遇蜂襲,虎頭蜂追擊的距離依種類有所不同,最短是黃腰虎頭蜂,大概巢穴方圓5公尺以上就懶得理你了,而最遠的是黑腹虎頭蜂,最遠可追擊100公尺以上,一般而言離巢穴越遠,攻擊性越低,所以不管跑不跑得贏虎頭蜂,能爭取離蜂巢越遠就是越安全的。

姜義晏再三強調,面對虎頭蜂攻擊,「跑」就是唯一解,而且要跑對方向,沿著來時路撤退,針對其他民俗傳說,不要亂信,那些都很危險。

雪羊也呼籲,虎頭蜂風險依然是預防勝於治療:「虎頭蜂大概從8月中開始變得活躍,在秋季前後到中低海拔山區,就不能太嘻嘻哈哈,尤其領隊或主揪,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在剛剛遇到虎頭蜂,還沒深入巢穴領域時,就馬上判斷要繼續前進或立即撤退,確保全員都能平安離開攻擊範圍。」

遇到虎頭蜂的唯一解就是避免驚擾、安靜離開。圖為中華大虎頭蜂。台東縣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