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後龍溪是苗栗的母親河,先民在清初就築蛤子市圳、貓裏三汴圳、後壠圳,引後龍溪水灌溉農田,澤被民生;而近年來竹苗地區已發展成北臺科技重鎮,為充裕工業用水,攔截後龍溪上游溪水,在頭屋鄉飛鳳村興建天花湖水庫,最近又再提及,引起地方關切。

這牽涉到民生、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孰輕、孰重問題。天花湖水庫是座離槽水庫,計畫在公館打鹿坑設置攔河堰,攔截後龍溪水,再開鑿9公里引水隧道,引水到天花湖水庫,有效蓄水量可達4791萬立方公尺。此計畫是經濟部水利署計畫之一,也通過環評,但因地方有反對聲浪,一直未執行。

苗栗市龜山大埤圳(貓裏三汴圳)在後龍溪築圳,引清澈的後龍溪水,灌溉苗栗市區農田。何來美攝
天花湖水庫若興建,將於後龍溪上游公館打鹿坑段建攔河堰,開鑿引水道引後龍溪水到天花湖。圖為後龍溪打鹿坑段河面。何來美攝

頭屋鄉飛鳳村民對此工程樂觀其成,此水庫若完成,對竹苗科學園區的工業用水將大有助益,但公館、苗栗卻出現反對聲浪,一是擔心在後龍溪上游建攔河堰,會影響下游民生、農業用水,另一是在地底下開鑿9公里引水隧道,流經福德、大坑、仁安、南河、北河及飛鳳等山村聚落,擔心地震來時影響地方安全。

發源於雪山山脈鹿場大山的後龍溪,上游是汶水溪,全長58.3公里,主要流經公館、銅鑼、苗栗、頭屋、後龍等鄉鎮市。自清代以來先民不僅集資築了多條水圳,引後龍溪水灌溉,也曾多次發生搶水之爭,官司纏訟,甚至釀出人命。

據清末苗栗知縣沈茂蔭所編《苗栗縣志》記載,清乾隆20年(1755)謝雅仁就於龜山頭山下砌礐,留啣引後龍溪水入圳,再以木板橫攔圳水,分作三缺流下,名為「貓裏三汴圳」,即中汴、東汴、西汴,分灌溉維祥、嘉盛、南興、中興、西山、大田六莊等八百餘甲農田,其水額均照築礐需費分攤,之後經過多次重修,經費也按水甲攤派。

貓裏三汴圳即是目前的龜山大埤圳,三汴分是田寮圳、維祥圳、西山圳,從1755年至今,這三圳流經苗栗市區至今,隨著都市化,耕地面積雖逐年減少,但仍是苗栗市農田的灌溉動脈。

除了貓裏三汴圳外,清代在公館也築了蛤子市(公館舊稱)圳,水源取自後龍溪河頭(福基),灌溉面積九百餘甲,而蛤子市圳即是目前的穿龍圳。在頭屋的龍頸潭(後龍溪與老田寮溪交界)也築了後壠中、南、北圳,即目前的後龍圳,灌溉頭屋鄉外獅潭及後龍一帶農田。

苗栗市龜山大埤圳在龜山頭分圳,即三汴圳(維祥、田寮、西山圳),流經苗栗市區。何來美攝
後龍溪苗栗市龜山段溪水豐沛、清澈,常有釣客到此溪釣。何來美攝

後龍溪水源豐沛,先民在公館河頭(福基)建有人字礐,將後龍溪水分流,主流經福基、福星、中義、水流娘,支流流經石圍牆庄東側,但日人據臺後,在河頭建堤防,明治44年(1911、辛亥年)7月初,受兩次颱風豪雨侵襲,造成「上夜水打人字礐,下夜水打七十份」,結果後龍溪從石圍牆庄西邊改道,不僅水打七十份、中心埔、芎蕉灣,石圍牆庄也沖毀上百甲田地。

銅鑼鄉芎蕉灣(竹森村)、中心埔、七十份(中平村)、公館鄉石圍牆(石墻村)及銅鑼鄉老雞隆(興隆村)等地,即「芎中七石隆興」五庄,日治初期設有興隆庄,但辛亥年大水患,後龍溪流向牛背山紅崩崗,不僅五庄分離,廢了興隆庄,原與銅鑼鄉牛背山相連的中平村,也變與公館鄉中義村連接。

不久前苗栗官方還有兩個單位還將銅鑼鄉中平村,誤植為公館鄉中平村,鬧了笑話,而「芎中七石隆興」分離後,原有的河床開闢為良田,也在石圍牆引後龍溪水築圳,灌溉石墻、中平村一帶良田。

「你的河壩田沒有水份的」,童年時先父在七十份買塊河壩田,因沒有水權,碰到天旱引水灌溉常遭人白眼,有時還得向有水份的地主買水灌溉,深深體會到水資源自古以來都在搶。

如今農田灌溉面積逐年減少,工業用水卻逐年增加,但水資源畢竟有限,在氣候極速變遷的今天,要兼顧臺灣整體經濟發展,水資源的有效運用、調配格外重要,而後龍溪珍貴水資源的維護也更該重視。

從苗栗龜山可眺望銅鑼雙峰山,雙峰山是苗栗舊八景之一,日治時期稱富士山。何來美攝
後龍溪石圍牆段亦築有圳路,引後龍溪水灌溉石墻、中平村一帶農田。何來美攝
公館穿龍圳從河頭(福基)取後龍溪水,圖為圳水流經公館福樂麵店、穿龍豆腐坊,水質非常清澈。何來美攝
1911年(辛亥年)大水災後龍溪改道,主流流向銅鑼紅崩崗。何來美攝
苗栗與公館相連的龜山大橋,因山洪沖毀已重建多次,圖為日治昭和6年(1931)興建的龜山大橋橋頭。何來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