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講客廣播電臺》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歷史學與人類學乃至社會學都注重文獻,我們可以分別從文獻的來源、解讀、詮釋介紹這一研究方法。但必須說明此處所謂文獻並非學術研究者慣稱「文獻回顧」(book review)的文獻,簡單的區別為此處所謂文獻指的是第一手資料。

來源

政府檔案是文獻的最大宗,也就是政府的治理文書,從清代與日治,到中華民國政府,都有不同型態的文獻。例如清代的淡新檔案、日治的戶政土地資料及目前國內檔案局的行政及立法部門的龐大資料。例如淡新檔案、土地申告書、除戶資料、總督府檔案及議會議事錄等,地方志書也可以視為是這類文獻。

民間文書包含一般常民家戶、商業乃至社區文獻,例如族譜、日記、帳簿、相片、捐獻名單等。這些文書有些已經在官方所蒐集的資料中,以數位典藏的方式在網路上公開,例如臺灣碑碣集成或公私藏古文書等。有些資料仍收藏於民間,藉由田野調查的方法才能取得。

到東南亞研究也是如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留下的政府資料,例如憲報。各州的憲報如砂拉越憲報,新堯灣的例子。

解讀

對文獻的解讀有見對政府治理體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清代即包含官制、文書處理規則、訴訟規則等。例如淡新檔案中,吳際青與林國寶之間的債務訴訟。

或者是要對當時的政經產業背景或對社會體制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義民廟的調單。反之,這些文獻也往往提供的線索讓我們可以窺探當時的主會,例如電話簿(竹北鹿場)、捐獻名單(湖口三元宮),或者義民廟帳簿等。

古文書最大量的是土地契約,必須具備一些專有名詞的知識,例如杜賣、胎借、找洗。

簡言之,對文獻背後脈絡的了解,有益於解讀文獻。

詮釋

通常我們會說有「多少材料說多少話」,也就是實是求是,不要瞎猜或空言,例如陳朝龍與新竹縣采訪冊。

不過站在新史學的立場,我們先要解讀的是文獻所指涉的那個社會事實,或者其文獻生產的脈絡,因此,有理由先假設那個社會事實,再回頭來推敲有多少文獻支持。例如渡台切結書所指涉的民間渡台機制,這張契約書的背後是一個社會體制,就好像我們現在可以仔細閱讀一份成績單,然後設法從中窺探台灣的教育體制。我們是先假定有一個社會體制,然後才看渡台切結書能提供多少資訊,並推測還有多少資訊待調查。

柯志明的番頭家基本上就是以日治時代的番大租資料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可見文獻方法的關鍵未必是史料本身,而是我們對那個待理解的社會的想像。所以文獻研究也像個拼圖遊戲。

客家學的重要基礎是史學,因為它涉及歷史與認同,仍有許多台灣史台灣客家史或者台灣地方社會史的議題待研究,熟悉其來源與方法,並且以社會事實本身為研究標的,仍是未來客家學的重要方法。

延伸閱讀:

羅烈師,2014,典藏祖先記憶:林保民藏古文書介紹。全球客家研究,3:321-332。

收聽快捷網址:您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