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2016年七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Seven,簡稱G7)在日本志摩市召開G7峰會,注意到日本人不遺餘力趁此機會行銷志摩與伊勢灣海產,從此,每年都會特別注意G7峰會主辦國的會議地點和會議期間的飲宴,以美食著稱的義大利、法國與日本往往能別出心裁,慎選舉辦地點及其代表的意義,並透過食物來傳達國家的時代精神。

今年由義大利主辦的G7峰會選在亞得里亞海岸的普利亞(Puglia)區首府巴里(Bari)舉行,以義大利的地圖來看就是在鞋跟的地方,巴里是以海鮮和義大利傳統麵食聞名的古都,選在此地13世紀就存在,相傳大約建於1227年左右,見證過1228年第6次十字軍東征的castello Svevo di Brindis古堡舉行晚宴,邀請代表義大利並擁有全球知名度的主廚馬西莫・博圖拉(Massimo Bottura)設計餐點,可說是covid-19大流行過後,最豪華的晚宴了。

主辦單位邀請博圖拉擔任三場宴席餐點設計,除了他是最能帶領大家進入義大利美食文化的主廚——曾獲得七顆米其林星星,包括綠星和三顆「金鑰匙」之外,他憑藉著非凡的創新想像力,詮釋傳統食譜和食材的同時,始終充分尊重原料(Raw materials)。

博圖拉解釋,「原料必須扮演主角,我們烹飪的目的是讓人們專注於農民、漁民和生產者的英勇工作,而不是滿足廚師的自負。」事實上,從他強調的觀點,就是讓他成為世界知名人物,影響力擴及全球的原因,他和妻子創立「Food for Soul」非營利組織,以解決「剩食」問題,也透過料理不應浪費任何食材的觀念,傳達傳統飲食文化中「菜尾湯」(剩食)的作法,並將食物送到弱勢群體的手中。

最初是2015年他在主題為「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的米蘭世界博覽會期間,打造一間剩食餐廳 Refettorio Ambrosiano,博圖拉在這個探究人類最初的需求吃,以飲食出發的博覽會中,決定將他的廚藝貢獻在打擊食物浪費的議題上,於是召集超過60位國際名廚,聯手將世博會剩餘食材變成一道道佳餚,供給當地的弱勢族群。

緊接著在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期間也發揮剩食餐廳的理念與功能,運用奧運選手村的剩食,為70名無家可歸者及貧困人家即興製作晚餐,之後剩食餐廳計畫持續在大都會倫敦和巴黎進行活動。

因此,這次G7峰會領導人在第二天的晚宴上,會吃到他端出一盤名為「千層麵酥脆的部分」(Laparte croccante di una lasagna)的千層麵,讓博圖拉的機智與打擊剩食不浪費食材的態度展現無遺,千層麵可追溯到14世紀的那不勒斯飲食,是傳統的義大利家常主食,對義大利人來說,無論做得多麼好吃的千層麵,第一次上桌時的美味,總不如第二天再把前一天沒有吃完,將剩下的麵點放進烤爐烤到酥酥脆脆有點焦來得好吃,或許就像台灣人的菜尾湯,總是有熱愛者不嫌麻煩打包回家加熱,享受回味。

也像客家人說的,桌上總是有「菜頭菜腳」(coiˇ teu coiˇ giog,海陸腔,菜尾、剩食之意),「菜腳仔」可以回鍋熱一下墊肚子,剩食總是伴隨著溫暖的心意與不浪費的價值觀。

這道意圖明顯的主食,是博圖拉提供給世界主要經濟體領導人思考食物意義的一道餐點,就像主辦單位說明的,讓大家領略義大利美食的同時,也思考有限的地球資源;反諷的是他們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毫無進展沒有共識。

在他們熱熱鬧鬧的飲宴之際,當地的社會運動團體也舉辦一場反G7的活動,抗議這些領導人漠視戰爭、移民和AI衍伸的問題,並在抗議現場提供簡陋的餐點,包括一種典型的當地麵包friselle,這款麵包多半用全麥製作,形狀像貝果中間有一個孔,以及有番茄的庫斯庫斯(cous cous,一種來自北非的小米飯),抗議隨著起源於普利亞的傳統舞蹈pizzica(披薩)樂聲熱烈激昂。

全球的義大利餐廳幾乎都會把千層麵放在菜單上,是很好製作成料理包的一款麵點,也就能風行全球。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