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講客廣播電臺》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文/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教授)

社會調查法是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的一個方法,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問卷調查法,因為使用問卷向受訪者蒐集資料後,通常是將資料轉為數字方便處理,最終以統計學方式進行運算,因此也被稱為「量化」研究方法,而人類學家常用的田野調查、參與觀察,以及社會科學的深度訪談這些方法,則被稱為「質性研究方法」。

因為人類的行為和社會複雜多端,問卷調查這類研究方法,將人的複雜性「化」為數量來處理,所以稱為「量『化』研究方法」,但我們不會稱田野調查這些方法為「質『化』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並不等於選舉時常見的投票意向調查,或者是對政府的「施政滿意度」調查,簡單問幾個問題,僅只於看百分比。因為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的研究,很少能像自然科學那樣使用實驗法,尋找並驗證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有各式各樣研究方法的出現。

問卷調查最主要的,是要在人的行為或者是社會現象上,探尋各種因素、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問卷調查採取抽樣調查,而不是詢問所有人的「普查」,可以用面對面訪問,也可以透過電話進行訪問。採取機率抽樣的方式選取受訪者,在經費、時間、人力的考量下,通常最划算的樣本數是1200人左右。對於沒有學過統計學的人來說,會質疑1200份樣本的回答,怎麼能夠代表全台灣民眾?但是修過統計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者,都知道這其中有嚴謹的抽樣原理和程序,以及高深的統計學,而統計學絕不等於百分比的算術而已。

客家研究起於「客家源流」爭議,最先進入這個研究領域的是歷史學和人類學,社會科學家相對較晚才進入客家研究領域,因此問卷調查法在客家研究也就比較少使用。客家委員會為建構全國客家族群基礎資料、推估臺灣客家族群人口數、了解各行政區域客家人口分布、語言能力及客家認同情形,自2016年起辦理「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

前一次調查作業自2021年3月中旬啟動,歷時8個月,最終完成全國電話隨機抽樣63,111份有效問卷調查。兩次調查估計出自我認同為客家人的人口數和說客語能力,並且根據兩次調查的比較發現,自我認同為客家人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會說客語的人口卻快速下降,同時比較不同區域的變化情形。

除了尋找社會現象的因果關係之外,社會調查的「長期趨勢研究」和「追蹤調查」,了解特定觀念和行為在長時間上的變化趨勢,這是質性的田野調查無法做到的。國科會委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進行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就是臺灣最有名的長期趨勢調查,今年正好滿40年。同樣也是中研院社會所執行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則是對同一批5,000名受訪者,自青少年時期開始至成年,進行長達20多年的問卷追蹤調查。

用問卷調查法從事客家研究,可以驗證既有的假設,也可能推翻常見的說法。譬如通常說客家人較重視祖先崇拜,林本炫利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客家人和閩南人的比較,發現在觀念層面上,兩個族群沒有差別,一樣重視祖先崇拜,有差別的是在行為層面。因為客家人通常不允許將祖先牌位分割出去祭拜,必須回伙房公廳祭拜,因而造成數百、數千上甚至上萬客家人,集體祭拜祖先的現象,讓人誤以為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

社會調查為當代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如果加以善用,並且結合大型調查資料,可以更細緻瞭解客家當代發展,值得更多客家研究者採用。

延伸閱讀:

林本炫,2010,〈台灣客家、閩南與外省三族群宗教信仰之比較:三期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客家公共事務學報》2:47-74。

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編,2021,《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收聽快捷網址:您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