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講客廣播電臺》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深入訪談與敘事分析
深度訪談是質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深度訪談所強調的不是如何取得資料;而是將訪談的資料視為說話者的自白,對之批判反思,以延伸出更多新的問題及論述,這也就是所謂的敘事分析。簡單說,敘事分析就是分析別人說的話語。同時,由於深度訪談敘是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對話中完成,所以這個敘事過程其實是雙方互為主體而建構出來的。
敘事分析的文化心理學基礎
敘事分析以文化心理學為理論的基礎,文化心理學主張人的思想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構成的;亦即個別的人們受到整體文化的影響,而整體的文化也是由人們共同塑造的。文化心理學者對於特定文化塑造個人之認知的過程,會以「逆向工程」或「解構」的方式,分析說話者的敘事,從而解讀出文化的社會實踐與他的認知之間的關係。
也因此,研究者在訪談時,通常也會使用「主敘述」、「回問」與「平衡整理」三階段,獲得說話者的敘事。例如請受訪者從學習客語到推廣客語的過程,中間不插話,直到說完,才開始提問對話,最終再由受訪者總結。
三種分析原則
形式的分析、內容的分析、批判反思是敘事分析的三個原則,宋文里用自己的文章竹東成長,短暫地轉學大溪及新竹,後來留學美國的多語相互遭遇的故事,示範了這個分析原則。經過敘事分析後,我們對故事的了解會更加飽滿。就以故事的結尾是阿淘哥《大目新娘》客家歌,宋文里發現這首客家歌也是閩南語《農村曲》,他認為這意謂著說話者追求文化主體性時,顯露了互為主體的可能性。
這樣的方法也可以拿來討論例如義民廟的一些近乎神話的傳說故事,例如拉骨骸的牛車即是。
互為主體的建構
每一位客家研究者其實都帶著自身的生命經驗、學科專長及不同的旨趣,進入客家領域。李文玫認為不同的研究視框與書寫位置,都會影響客家知識建構的樣貌;因此我們必須反思研究者自身的生命樣態如何影響研究進行,甚至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如何被解構以及重新建構。例如筆者的地方社會研究視野,對於宗族與公廟的重視,就是要被反思的。前述宋文里的語言與身份認同的敘事分析,可以看成是此刻的研究者宋文里,對不同時代當下宋文里的研究,也是某種互為主體的結果。
從文化心理學的視角切入,透過生命主體的敘說,以及進一步的分析詮釋與批判論述,我們才得以更清晰地了解客家族群或客家人會說出怎樣的故事,並把人的故事放置在社會文化處境脈絡中看待,透過個人故事反映整體社會文化樣貌,也得以建構多元複數的客家知識與論述。
延伸閱讀:
宋文里,2021,〈言說主體與客家敘事:從敘事分析來進行客家研究〉。《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頁102-127。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李文玫,2021,〈在相遇中的建構:敘事探究取向與客家研究〉。《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頁128-157。新竹市: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收聽快捷網址:您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