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講客廣播電臺》自今(2024)元旦起節目大改版,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到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台灣客家記憶的浮現與本土化、多元文化與在地化發展有關,1987年政治解嚴後尤為明顯。「漢人—原住民」的議題被正式提出,原住民得到正名,不再使用「山地同胞」稱呼。然而「本省人—外省人」分類中,hoklo人主張閩南話為台灣話,hoklo人等同於台灣人的論述,促使客家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族群定位。
本土社會運動與客家意識
羅香林時代,客家人想證明「客家人是漢人」,台灣本土化運動中,客家人想證明「客家人也是台灣人」。台灣本土化運動突出客家的特色,如文學、美食、服飾等。客家語言、文化漸受重視。面對客家話在國民黨政府的方言政策和閩南人的福佬沙文主義下受到壓抑和歧視。從文化公民權出發,客家族群要求廣播、電視等領域有更多客話。
台灣客家族群的歷史,族群互動的記憶,以及新創的客家文化傳統,已經漸漸的在地化。此時,客家文化認同運動,從客家發聲運動開始,包括創辦客家雜誌、客家話電台和客家電視台。
客家運動與客家意識
客家運動和客家意識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和「還我母語」運動,對於推動客家語言和文化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還我母語運動」不僅是語言權利的爭取,也象徵著客家族群尋求公平資源分配和文化認同。客家風雲雜誌創刊和「還我母語運動」的發動是客家社會文化運動的重要開端。
這些運動超越傳統動員方式,以族群名義進行理性的集體行動,爭取民主與平等權利。
客家人在台灣的族群經驗與本地奮鬥成為新的討論重點。客家運動不僅在語言與文化保護方面取得實質進展,同時也促進了客家族群對自己在台灣社會中角色與身份的重新思考和定位。透過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和媒體的有效運用,客家人爭取到了更多的認同和發言權,並在台灣社會中建立起更加積極和多元的客家形象。
地方實作與客家意識
在多元社會文化結構下,台灣客家文化獲得成長空間。學術單位和媒體方面,大學中設立的客家學院和研究中心,以及客家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的成立。這些單位和媒體貢獻於挖掘、創造和詮釋台灣客家文化的特色和歷史。透過地方政府和民間的推動,客家地區如美濃、南庄和北埔等地的特色獲得發展。展現了對愛鄉活動和發揚客家文化的重視。客家文化和記憶的公領域化進程,則包括客家學術研究和媒體的發展。透過這些公共機構的努力,創造新的客家記憶並增進客家族群的公共認同。客家意識與台灣客家族群的誕生與政治經濟脈絡有密切關係。
「什麼是客家人」、「什麼是客家文化」的問題轉化成族群敘事與客家文化的重新解釋,重新探討客家人的歷史、源流以及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進而重新解釋與思考客家文化的特色和客家人在台灣的地位。客家文化與語言的保存與創新,以及在公共領域內客家認同的建立,展現了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發展的豐富性和客家族群在其中的活躍角色。
族群記憶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因時代和思潮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或遺失。本土運動和客家族群的在地記憶喚醒,反映在客家在台灣歷史和文化中的角色與貢獻上。透過實作,公部門、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活動,形塑新的客家文化和記憶。新的客家記憶在飲食、服飾、藝術、宗教等方面展現創意和建構。
收聽快捷網址:您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