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佑昇、范修語/台北報導】「無法用來創作文學的母語,是走不下去的!」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長鎮說。客委會今天在台北大院子(前日本海軍招待所)與「鏡文學」合辦「當代客語創作計畫」,邀請當代7位客語文學資歷豐富的創作者,包含小說家李旺台、甘耀明、高翊峰,散文家吳鳴、張郅忻,詩人羅思容、張芳慈,一起用全客語創作詩詞、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張惠菁表示,7位作家的作品完成後,也不排除能進一步結合影視戲劇,就是希望讓大家看見全客語創作的無限可能!

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張惠菁。范修語攝

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張惠菁指出,「鏡文學」的專長,除了出版文學作品、外譯文學作品等,也會盡可能在經過創作者的同意後,將這些優秀文學作品,變成有聲書、影視作品、舞台劇改編等,至今已經7年了;她也舉例,去年很成功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影劇作品,就是改編自「第二屆鏡文學百萬影視小說大獎」首獎作品,當它變成影視作品時,「八尺門」內許多的華語、河洛語、阿美族語、印尼語,透過戲劇來呈現文學作品的語言,讓觀眾可以看見語言被鮮活化地轉譯,證明語言是可以讓戲劇更引人入勝的,因此大家都十分期待7位作者的客語文學作品問世。

楊長鎮表示,這次的全客語文學計畫,,特別邀請7位老中青世代知名作家,一起用全客語來創作詩詞、散文、小說,計畫起因是回想14至16世紀的西方文藝復興,將母語創作從拉丁文解放出來,才有英語創作的莎士比亞,義大利才會有但丁、薄伽丘、佩脫拉克,法文才會有維克多·雨果等文豪,讓世人閱讀這些流芳百世的母語文學作品。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過幾天就要卸任,希望大家繼續在客家文化、文學上打拚。范修語攝

楊長鎮緊接著說,試想,如果當時各自的母語沒有脫離拉丁語系來創作母語文學,「我們現在會是什麼樣的世界?」而現在的華語創作,也是在100多年前(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才將華語從文言文中解放出來,如果華語沒有胡適、徐志摩,我們也不會用現在的文學口吻表達方式;因此,客委會過去和大家一起推廣客家文字、客語言的過程中,現在我們要進一步進化,「用客語去思考,用客語去創作,這樣的語言才能夠延續生下存下去!」楊長鎮說。

「現在台灣客語,呈現殭屍的狀態!」雖然大家拚命地一起復振母語,但實際上,如果只有「語言復興」,是走不下去的!因此,我們要在台灣客語音樂、文化的成就之下,繼續用母語去創作文學,「一個能用母語文學創作的語言才能走得下去!」也讓客語在世界上上千種語言中,成為能文學創作的語言,讓客語不再是古老想像。

這次的「當代客語創作計畫」,由客委會首度推動,邀請利玉芳擔任計畫主持人,並聘請陳萬益、彭瑞金、范文芳3位老師擔任本計畫顧問,7位作家將以15個月的時間進行創作,創作成果將在2026年年底前問世。

利玉芳受訪時說,很榮幸客委會邀請她擔任計畫主持人,而這次全客語創作,有散文、小說、詩人總共7位作家,就像7顆閃亮星星,期待透過當代客語文學創作,以語言的異同、特點,能夠像星星連結成星座,星座連結成星空,成就更為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與擴展。

客委會表示,臺灣是多元語言的國家,語言的豐富性,除了日常運用外,也需要當代優秀文學家的創作,透過創造性的表達,為語言、文字注入生生不息的活水。

客委會首次推出的「當代客語文學創作計畫」邀請利玉芳擔任計畫主持人。范修語攝
左起客委會主委楊長鎮、陳萬益、高翊峰、甘耀明、利玉芳、李旺台,吳鳴、羅思容、張芳慈、張郅忻、彭瑞金、鏡文學文學開發部執行總編輯張惠菁。范修語攝
客委會首次推動的「當代客語文學創作」7位作家及計畫主持人利玉芳(右五)與大家分享他們目前全客語創作的構思及歷程。范修語攝

李旺台:

為資深媒體人、作家。近年勤於創作長篇歷史小說。已發表《獨角人王國》、《播磨丸》、《小說徐傍興》及《蕉王吳振瑞》等,其中《蕉王吳振瑞》近日被翻譯成英語,於美國Shadelandhouse Modern Press出版社出版。

小說家李旺台。范修語攝

甘耀明:

苗栗獅潭人,已發表《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及《成為真正的人》等作品。曾3度獲得臺北國際書展大獎,2度獲得金鼎獎,以及金典獎、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首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等獎項。

小說家甘耀明。范修語攝

高翊峰:

出生於苗栗頭份市。著有長篇小說《2069》、《泡沫戰爭》、《幻艙》,短篇小說集《烏鴉燒》、《奔馳在美麗的光裡》、《傷疤引子》、《肉身蛾》及《家,這個牢籠》等。

小說家高翊峰。范修語攝

吳鳴:

本名彭明輝,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退休。研究範圍為近、現代中國史學史,並投注心力於當代臺灣史學研究與臺灣歷史教育;曾任雜誌、叢書與新聞編輯,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曾獲第5屆時報散文首獎;結集作品有《湖邊的沈思》、《浮生逆旅》、《秋光侘寂》及《秋光拾得》等。

散文家吳鳴。范修語攝

張郅忻:

生於新竹,現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撰寫「客語新文學」專欄。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長篇小說《織》、《海市》、《山鏡》。另著有兒少小說《館中鼠》,並獲得金鼎獎。

散文家張郅忻。范修語攝

羅思容:

台灣著名音樂人,也是畫家;歌詩作品有《每日》、《攬花去》、《多一個》、《落腳》、《今本日係馬》等。曾榮獲金曲獎、金音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等。詩文作品發表于《現代詩》、《臺灣文學季刊》、《笠詩刊》、香港《呼吸詩刊》、人間副刊等。

是歌手也是詩人的羅思容,分享創作思路並現場演唱。范修語攝

張芳慈:

1986年加入笠詩社。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作品發表多年來跨領域的連結為特色。2020 年台北詩歌節焦點詩人,參與逾十場國內外詩歌節邀請詩人,作品廣為翻譯約十種外語,近幾年主持上百場藝文沙龍講座,並擔任多場音樂或劇場展演策劃與策展人。

客家詩人張芳慈於記者會現場用大埔腔唸詩。范修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