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桃園市東門國小校長退休的音樂家湯華英(1951年生),作曲超過300首,開過90餘場音樂會,他退而不休,今年春再率6位聲樂家在桃園、新北市與苗栗縣演出4場「客家風情」清唱劇;而融入客家元素的琴聲、唱腔,悅耳動聽,詼諧逗趣,每場都獲滿堂彩。
「想汝想得上晝時,想汝想到暗晡頭!發夢介家鄉,?轉來囉!」湯華英也回到畢業57年的母校頭屋國中演出,有點近鄉情怯。而「河壩水,慢慢流,流過了山壁,流過了平原,到底去奈位?河壩水,慢慢流,帶走故鄉人,帶來了愁慮,何時再相會?」更訴說他人生的滄桑。
1967年他考上新竹師專,父親湯漢生(1903—1967)卻辭世,頓失依靠,他念師專享公費,弟弟湯華俊也報考空軍士校。有天他在海邊聽到命運交響曲,感動萬分,決定學音樂;他也帶著母親何桃妹「浪跡天涯」,跟著他念書、教書遷徙。
湯漢生是栗社詩人,頭屋象山玉衡宮的三恩主香火,是他父親湯友統與地方士紳1901年從竹東飛鳳山代勸堂迎回安座,那時頭屋國小未設,湯友統不忍地方子弟失學,在「三恩主」旁再奉祀孔子,設象山書院,延師教授孩童漢學。
湯漢生是湯友統三子,在廟旁長大,暮鼓晨鐘,潛移默化,9歲進入象山書院學漢文,1925年聽了林獻堂、蔡培火的演講,更醉心漢學,1931年加入栗社,兼任象山書院教席,1937年更出任栗社書記,事逢「七七事變」,他在擊缽吟會命題「畏蜀如虎」,遭日警取締,被迫辭職。
1945年臺灣光復,湯漢生再任栗社書記,並成立「象山國語研究會」,與栗社社長黃運寶、邱雲興、謝長海、賴江質、詩人吳濁流都有深交;末代栗社社長胡東海還是他的門生。他留下不少詩作,這首「鷗鷺盟中久訂交,每臨白戰列前茅﹔杖期擊缽期將定,一夕喪鐘竟亂敲。」是不捨將歡度81歲生日的謝長海,因天雨不幸滑倒辭世。
湯華英遺傳了父親才情,父親長母親19歲,老夫少妻,越發疼愛,而母親是「夫在從夫,夫死從子」典型,也跟著他搬遷,1994年母親因心臟病突發到醫院急救,在他懷中去世,他含淚立誓要不斷創作,而這首「黑夜裡的眼睛,看不看得見天上的星星?黑夜裡的眼睛,分不分清深夜與黎明?……」曲調,正是他當晚的心境。
湯華英受恩師楊兆禎鼓勵,念竹師時就開始作曲,他也感謝母校頭屋國中,有年暑假他回鄉利用母校鋼琴苦練了兩個月,讓他琴藝大進,母親也將準備買地建屋的錢,為他買了架鋼琴,他邊練琴邊教琴養家,也買了房子。
湯華英分發到桃園當老師,除指導合唱團、擔任音樂科輔導員,也持續譜曲創作,作品有童謠、藝術歌曲、原住民歌與合唱曲,桃園縣政府承辦區運、全國運動會,徵選會歌,他的作品也脫穎而出,傳唱至今。
1992年他與桃園一群音樂愛好者組成「桃園愛樂合唱團」,卅餘年在全臺、東南亞、日本等地已演出90餘場,而今年跟他下鄉巡迴演出的鋼琴伴奏劉純維、女高音李承恩夫婦、男高音何勝霖、男中音陳欣豪、女高音買雅淑、朗誦葉秀梅,都是老班底。
他的曲風深獲星雲法師賞識,幫星雲譜了「浮生若夢」、「點燈」等十餘首佛教聖歌,他也率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3場,迴響熱烈,其中「浮生若夢」已成為許多家屬告別式送別的曲樂。
「投!投!投!愛投就來投!行到半路頭,堵到一隻大光頭……」,湯華英幫林勤妹譜「投!投!投!」;幫徐登志譜「蛤蟆同青蛙」;也幫林淵源譜「噥噥公噥噥婆」,曲調詼諧活潑,唱起來格外生動好聽。
湯華英音樂上的成就,2013年獲得客委會頒發傑出成就獎,他的作品也送給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及多所學校典藏,未來將持續創作。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