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根據農業部推算,臺灣2023年流浪犬數量已達18萬隻,比一年內新生兒數量13萬還多。雖然近年來動保意識逐漸抬頭,也有越來越多民間單位救援、收養狗狗,然而仍有許多浪浪毛孩們,還在盼望一個溫暖的家。而這群可愛卻命運多舛的秋田犬,飄洋過海被認養到美國,也終於幸福地展開牠們的新生命。

美籍護理師李逸潔跨海認養了21隻老弱殘疾的秋田犬,為了這群帶傷又生病的高齡狗狗,她必須兼2份差,每天工時12小時,在急診室及加護病房穿梭。「牠們都是我一手一手救出來的,隻隻都是生命,今天不幫,牠們恐怕很慘。」李逸潔說到,她收容流浪犬的心情,跟一般愛犬人士相同,只是她人在太平洋彼端,一戶維吉尼亞州農舍,起初台、美遙遠的距離曾讓她卻步。

一次李逸潔在臺灣流浪狗社群上,看到秋田犬待救,她心揪了一下,想起自己的第一隻秋田Momo。礙於台美相距甚遠,她僅隔著螢幕密切關注,看到有人收養才鬆了口氣。然而兩週後,這隻狗狗又被PO上社群,狀況悽慘,全身皮膚無一完好之處,佈滿傷口。李逸潔為此自責萬分,這件事始終埋藏在她的內心深處。2018年,她請友人帶著一隻在墓園徘徊的流浪秋田犬到美國,成為她跨海認養的第一隻秋田,從此展開往後的救援之路。

美籍臺灣護理師李逸潔跨海認養秋田犬。高峰時期,家裡一共有21隻。中央社
秋田犬肉包獲救援前後。中央社
李逸潔收養的秋田犬豆豆。中央社

隔年,雲林非法寵物繁殖場曝光,飼養環境髒亂,場內200多隻繁殖用成犬、成貓,多數出現眼睛發炎及脫水現象,不少犬貓乳頭腫大,明顯生產多次。眼見這般慘況,讓她決意砸下血本跨海救援。李逸潔先從中救出3隻秋田犬,並搬到有大院子的鄉下農場。透過友人、代辦及「愛心運犬大使」等無名英雄幫忙,陸陸續續空運狗狗們回家。包括阿中、肉包、球球、米菇,高峰時期,李逸潔家中一共有21隻。

除了麻煩冗長的報關程序,秋田犬的檢疫及搭機費用更是驚人,疫情期間的空運費甚至由2千美元飆升至1萬美元,但對李逸潔來說,後續的照護及醫療開銷,才是最沉重的負擔。她每天用保健食品及藥物混著狗糧餵食。「照顧浪浪真是無底洞」她說,這批飄洋過海的毛孩,多是沒人收養的老狗,眼睛、骨頭及膚況不一,也有斷腿、癲癇或滲血的新成員年年加入。光是核磁共振造影(MRI)和關節手術,相加就超過1萬美元。

圖為從繁殖場救出的3隻秋田犬。中央社
圖為秋田犬飛飛獲救前後。中央社

即使跟整屋的秋田犬共處大大影響了生活品質,她仍拒絕放手,這份接近瘋狂的執著,終於讓她的韓國籍先生趙義賢(Uihyeon Cho)承受不住,趙義賢說:「婚後的日子不是只關乎自己一人,必須平衡彼此的生活。我知道她救狗的意圖良善,但隨時間過去,太多事要做,一堆錢要燒,彼此壓力都大,2個人還必須放棄旅行等規劃,再也沒有時間獨處,日子不太好過。」兩人曾經為此吵到簽下分居協議。

李逸潔與先生持續溝通了將近3年,她對先生說,所有費用自己會扛,不讓狗狗們成為拖油瓶。她一次次自行開車到紐約機場接狗狗,先生也看在眼裡。最終打動趙義賢、讓他從抗拒轉為支持的,是李逸潔說:「我沒有什麼遠大目標,狗狗就是我的夢想。」近20分鐘的電話訪談中,趙義賢鮮少提到自己,更多的是對李逸潔的不捨。他說,李逸潔的護理師本業已經非常勞心勞力,過去6年又要照料一隻隻老秋田犬,擔心她會累垮,所以自己只能盡力而為。他每週3天通勤6小時往返家裡與辦公室顧狗,為牠們設立IG帳號及Youtube頻道留念。趙義賢遇見李逸潔前從沒養過狗狗,見到家裡出現第一隻受傷的秋田犬時,他嚇壞了,原以為生命中多了1隻或頂多2隻狗狗成員,沒想到後來如聚寶盆般增生到21隻。

趙義賢轉念一想,2個人現在雖然過得不寬裕,幫一群秋田犬洗澡時常很瘋狂,但也不至於世界末日。雖然沒能給狗狗頂級奢華的生活,但牠們現在有一個家、有一片自由奔跑的農田。「實際上我也從秋田犬那裡學到了點東西。」他說,狗狗們從來不會抱怨,不像人,永遠不快樂,總是不滿足。他想,責任一隻隻來了,就正面一點看待吧!

李逸潔的韓國籍先生趙義賢與秋田犬。中央社

「我一直很喜歡狗。」李逸潔淡淡地說。而讓她覺得最困難的,是面對狗狗的離開。她回想第一隻秋田犬走得突然,第二隻因為腫瘤擴散,無法進食,精神萎靡,於心不忍之下,最終進行安樂死。她告訴自己再多收養3隻為止,因為每一隻狗狗的離世都太讓人痛心。談到這裡,李逸潔淚眼婆娑說著:「我覺得最難的,就是牠們離開。」

一群曾經被拋棄、被壓榨、體弱多病的秋田犬們,現在在李逸潔家前的大草坪上活蹦亂跳,眼睛晶亮有神。在牠們面前,38歲的李逸潔是最安全可靠的媽媽。李逸潔說她最愛看秋田犬安心睡覺的樣子,看著初來乍到時還高冷防備的秋田犬放下戒心,變得憨傻親人,就是她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

李逸潔和秋田犬們。中央社
李逸潔一次次自行開車到紐約機場接狗狗,先生看在眼裡,從原先反對到態度軟化。圖為李逸潔前往機場接浪浪。(李逸潔提供)中央社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