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佑昇、李台源/綜合報導】全球唯一每日AI即時生成客語新聞上線!《客新聞》於4月起每日推出的新聞報導中,都會有一段AI生成的客語語音報導,這也是繼「講客廣播電臺」推出每日七節的「三分鐘客語新聞」後,進一步提升客家族群的媒體近用權。而《客新聞》AI客語語音新聞的生成程式,其實是應用客家委員會歷時3年多建置的「臺灣客語語音資料庫」,每則新聞「只要20秒即可產生語音檔」,因準確率高達9成以上,AI生成的客語新聞一上線就獲得網友及鄉親肯定。客傳會表示,因為目前上線僅為測試Beta版,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但已是客語傳播重要的一步。
《客新聞》於今年4月開始推出AI客語語音新聞,每則報導的導言(第一段)都有客語語音播報,讀者只要點入《客新聞》報導,於該篇報導上方的「點我聽AI客語」圖示上按下Play鍵,即可聽到AI客語語音新聞,雖系統還在優化中,但準確率已高達9成以上。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邦畛指出,客傳會透過「講客廣播電台」廣播、也製作客語Podcast節目、並運用新媒體製作各種客語影音傳遞客語,但相較於強勢的華語傳播,內容產製數量遠不及其他語言,這次應用AI科技在《客新聞》的每日即時新聞上,可即時產生客語語音檔,「對客語傳播是重要的一步。」
《客新聞》AI客語語音新聞上線後,許多網友發現「AI可把『預計』直接發音唸成『按算』!」覺得很厲害;也有網友發現「AI機器人好像會一直修正客語,越來越口語。」此外,網友覺得「很多人名或罕見華語字,像是『田馥甄,這三個字』、『薛瑞元的薛』AI仍無法準確唸出!」但多數網友認為AI生成的客語能快速播報,且「錯誤率很低,已經很厲害了。」部分網友覺得AI再怎麼厲害,現階段「還是無法贏過客語主播真人的發音和抑揚頓挫播報。」
對此,《客新聞》編輯部表示,目前推出的「AI客語語音新聞」是「Beta」上線測試版,該系統可將記者採訪的新聞稿件轉成客語。《客新聞》的新聞內容由記者採訪流程、撰寫、核稿後,經完整的編採流程完成文字檔新聞稿件,記者再將想轉成「客語」的文字給AI系統,約20秒即可完成語音檔。
《客新聞》編輯部指出,網路新聞如何產出大量的客語語音,是《客新聞》一直嘗試突破的,相較於華語語音系統,客語的複雜度更高,之前《客新聞》結合「講客廣播電台」推出真人主播的「新聞學客語」單元,但礙於人力無法增加語音檔數量,但透過客委會發展的這套技術推出「AI客語語音新聞」後,「每日上百則客語語音新聞都不是問題。」
其實《客新聞》應用的客語語音大數據資料庫,客委會也先應用在 《哈客網路學院》的每周客語新聞網路影片播報中,AI主播的客語播報畫面於3月8日推出後,引起不少話題。
目前,客委會客語語音大數據資料庫,已完成四縣腔及海陸腔的初步語音收錄建置,《客新聞》實際應用的情形已達9成以上的準確度。客委會透露,當各界將該語音資料大數據套用在AI層面時,若碰到每日即時新聞及現代詞彙、專業新聞用詞時,還是會出現一些少數「直譯」、「不夠口語」的情形,不過,客委會強調,客語語音資料庫的數據會不斷累積、不斷優化,進而「越變越聰明!」
為了讓客語語音資料庫近趨人性化,客委會除了持續增加、優化客語語音資料庫,也已與客傳會合作,收錄《客新聞》主播播報文字及播報音檔、《講客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的音檔等,讓客語語音資料庫不斷被更新、資料越來越龐大,就是希望未來客語AI,能被應用地更精準。
客委會語言發展處處長孫于卿表示,該客語語音資料庫,在去年底已初步完成四縣腔及海陸腔的語音辨識及合成資料,已公開開放各界申請授權、應用,也希望這套客語語音資料庫,能達到客委會當初的目的「讓客語結合科技,讓客語在數位世界發聲、讓目前面臨消失危機的客語,能有新的傳承契機。」
客委會指出,目前的客語語音資料庫,已委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計算語言學學會」代為辦理對外授權,而這些寶貴的語音資料能以無償、非專屬授權方式開放各界申請授權使用,每項僅收取工本費新臺幣1000元。
客委會指出,除了已完成的四縣及海陸腔外,目前已著手大埔、饒平、詔安等腔調語音蒐整工程,期望未來能建立「四、海、大、平、安」的大語音庫,提升客語語音辨識的準確度與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