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美英,碩士生,花蓮鳳林客家人,這下戴鳳林、壽豐(腔頭:海陸腔)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个「台灣史論叢」系列,關心台灣个人文社會環境,係一套當多優秀學者撰寫个學術性叢書,呈現台灣歷史摎人文个學術累積。編者李文良,主要研究領域係日本時期臺灣林業史摎清朝臺灣社會史,當中,清朝台灣社會史關心客家研究个方面。透過清朝客家族群个研究摎書寫,對另一隻角度來看台灣清朝社會,清楚交代客家人在清朝个身分地位仰般改變,掌扼摎寫出客家人在台灣个生命圖像,理解社會關係摎族群矛盾。

《成為台灣客家人》个核心議題,就像李文良在導論當中講著,「佢兜仰般在新个地方開山打林、安身立命、繁榮發展,做台灣客家人。」書裡肚討論个時間係清朝到現代,包含南北客家族群地域,對社會史、文化史、家族史無共樣个方面,研究台灣客家社會,運用各種个史料:碑文、契約、族譜、戶口調查簿、新聞雜誌這兜,結合文獻整理摎田野調查,呈現客家移民在台灣特殊个文化結構摎族群認同。其中收了無共個作者个八篇學術論文,放入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這兜觀點摎角度,變做認識客家个八個入口,互相對話。

這本書幫助台灣个客家族群創造了景深,族群性格還較立體生活(sangˊ vad,活生生、靈活)。「客」个身分為客家人个發展歷史加添了當多「反」摎「無奈何」,頭擺學習歷史个過程當中,?俚面對族群、事件、專有名詞,淨有單薄个想像,像係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正用成百隻字儘採帶過,像形?俚既經了解歷史事件,毋過讀學術性書籍做得彌補這兜歷史个空白,從客家人个「反」,?兜看著一個族群仰般在無共樣个地方創造自家个空間,面對四面八方个壓迫,像係其他族群、官府這兜勢力,保持包容性摎彈性,還有生命个韌性,去溝通摎打合,開發出新个生存空間。土地摎族群認同合界會緊改變,在無共情境摎歷史時空當中有無共樣个分界。其中,研究探討從「客」个客家到「在地」个客家,透過讀書,?兜發現該兜頭擺無分人發現个脈絡,逐篇作者个思想,照亮了本旦暗冬冬个所在,無分人看著个角頭,呈現當中个紋理,發現該兜分?俚毋記得个「存在」。

《成為台灣客家人》做一本初步理解客家族群个書籍,?試著當適當,書中个研究有歷史深度,主題有指標性,做得分?俚進一步理解客家族群,提供另外一種重新理解客家个方式。客家研究个發展比其他族群慢,各種學科都做得來做理解事物个路徑,讀者透過無共樣學科學者个眼光,渡等?俚轉到事件發生个時空脈絡當中,原本破碎、混亂个歷史片段,來整理清楚,運用還較多元个史料分析歷史,分讀者還較偎兼歷史事實,保持闊野野仔个眼界,看著歷史時空當中人同人互動个多樣性。人群係「命運交織个共同體」,?俚去發現其中个連結摎網絡關係該下,歷史事件个發生,牽連等个變化像索仔樣互相交纏,超過?俚个想像當多當多。

參考資料:李文良編,《成為台灣客家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華語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推出「台灣史論叢」系列,關注台灣的人文社會環境,是一套聚集優秀學者撰寫而成的學術性叢書,展現台灣歷史及人文的學術積累。編者李文良,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林業史及清代臺灣社會史,其中清代台灣社會史聚焦於客家研究。藉由清代客家族群的研究與書寫,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台灣清代社會,梳理客家人在清代的身分地位變遷,掌握與描繪客家人在台灣的生命圖像,釐清社會關係與族群矛盾。

《成為台灣客家人》的核心議題,如同李文良在導論之中所述,「他們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台灣客家人。」討論的時間斷限從清代到現代,涵蓋南北客家族群地域,從社會史、文化史、家族史的角度觀看台灣客家社會,運用各類的史料:碑文、契約、族譜、戶口調查簿、新聞雜誌等等,結合文獻蒐集整理與田野調查,呈現客家移民在台灣特殊的文化結構與族群認同。其收錄不同作者的八篇學術論文,橫跨學科,收納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等觀點與視角,成為通往認識客家的八個入口,彼此交織、對話。

本書為台灣的客家族群打造了景深,族群性格更加立體鮮活。「客」的身分為客家人的發展歷史增添了許多「反」和「不得不」,以往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面對族群、事件、專有名詞,只擁有單薄的想像,如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用近百字草草帶過就當作我們已經了解歷史事件,但閱讀學術性書籍卻可以彌補這些對於歷史的空白,從客家人的「反」,我們看見一個族群如何在異地打造自己的空間,面對交織性的壓迫,如其他族群、官府等等勢力,保持包容性與彈性,以及生命的韌性,去溝通與協商,開發出新的生存空間。土地與族群認同邊界是鬆動的,在不同情境與歷史時空中擁有不同的劃界。其核心探討的,就是從「客」的客家到「在地」的客家,透過閱讀,我們發現了那些過去沒有被人發現的脈絡,各篇作者的思辨,照亮了原本在暗處,不被看見的角落,呈現其中的紋理,發現那些被我們遺忘或忽視的「存在」。

《成為台灣客家人》作為初步認識客家族群的讀物,我認為相當適切,書中的研究具有歷史縱深,主題具有指標性,對於客家族群可以有更豐富的認識,提供另一種重新理解客家的途徑。客家研究的發展較其他族群晚,各種學科都可以成為理解事物的路徑,讀者藉由不同學科學者的眼光,帶我們回到事件發生的時空脈絡裡,將原本破碎、混濁的歷史片段,加以釐清,運用更多元的史料詮釋歷史,使讀者更加貼近歷史事實,保持開闊的眼界,見到歷史時空中人群互動的多樣性。人群作為「命運交織的共同體」,當我們挖掘與發現其中的連結與網絡關係,歷史事件的發生,所牽動的變化相互纏繞和流轉,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