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臺灣主祀定光古佛的寺廟有兩座,一是建於清乾隆26年(1761)的彰化定光古佛廟,另座是建於清道光2年(1822)的淡水鄞山寺,分已列入縣定、國定古蹟。定光古佛是閩西汀州客家人的守護神,香火隨先民來臺,但現在新北市北海岸、重新地區或彰化縣的汀州客,多數已被同化為福佬客。
宋代有幾位高僧生前關心民瘼,圓寂後成為地方守護神,如俗名陳昭應(1045—1101)的法師普足,在福建泉州安溪出家,安溪盛產鐵觀音茶,他求雨除蟲,惠民良多,圓寂後被尊「清水祖師」,香火隨先民來臺,現臺灣有近百座清水祖師廟。
俗名林靈噩(1039—1127)的大峰法師,宋代在廣東潮陽弘法,他見瘟疫流行,為民診治,收屍埋葬,建橋鋪路,圓寂後地方父老在靈泉寺設「大峰祖師」神位,建「報德善堂」。1860年後潮汕人大量移民泰國,香火亦傳到曼谷建大峰祖師廟,成立「華僑報德善堂」,是泰國最大慈善團體,善行普及喪葬、醫療、照護與教育。
同是宋代高僧的「定光佛」(又稱定光古佛),俗名鄭自嚴(934—1015),福建同安縣人,北宋乾德2年(964)到福建武平縣岩前鎮的獅巖設道場,武平何姓開基祖何大郎公提供土地,傳說他祈雨救旱,馴服蛟龍,何大郎公的女兒何瓊亦跟隨出家,82歲圓寂時,宋真宗封此道場為均慶院,成為定光佛祖廟,旁邊亦有座何仙姑亭。
明清時期福建汀州府轄長汀、寧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等8縣,是客家民系大本營,定光佛佛法也遍及汀州八邑,成為客家人的守護神,每年農曆正月六日是定光佛佛誕。
明鄭時期就有汀州客家先民來臺,鄭成功大將劉國軒是長汀人,他與施琅分率水軍在澎湖外海激戰,施琅先傷隻眼,劉國軒後戰敗,跟著鄭克塽降清;施琅平臺後成「獨眼將軍」,所頒「渡臺三禁」似因眼傷遷怒客家,禁止潮、惠先民渡臺,卻未限制閩西汀州客家人來臺。
汀州八邑先民來臺以永定、武平、上杭、長汀較多,定光佛香火亦跟著來臺,先後在彰化、淡水建了定光佛廟與鄞山寺,旁邊並建有汀州會館廂房,作為安頓汀州鄉親來臺的暫歇之所。
彰化定光佛廟初名「定光庵」,位於彰化火車站附近,早年彰化、永靖一帶有不少汀州客,如頂新集團的魏應州四兄弟的祖先也來自永定,但早已被同化為福佬客,位於永靖的魏家祖宅成美堂,已規劃為成美文化園區,兼具古建築與林園之美。彰化定光佛廟在日治時期因都市計劃開闢馬路,汀州會館廂房早遭拆除,現只剩廟宇。
北臺灣的淡水、三芝、石門、五股、新莊、泰山早期也不乏汀州客,其中以來自永定縣的最多,如在泰山建北臺首學「明志書院」、五股建西雲禪寺,在新莊協建關帝廟的胡焯猷,就是永定客家人。
淡水鄞山寺也是閩西與粵東客家人共同捐地、出資興建,捐地的羅可榮、羅可斌兄弟是永定縣金砂鄉人,籌款募資張鳴綱是粵東人。寺內亦設有上述3人及胡焯猷等多位拓墾先賢的長生祿位。
北臺灣的汀州客,受道光14年(1834)新莊閩粵械鬥,粵人戰敗影響,多數遷往中壢、平鎮一帶,留下的幾被同化為福佬客,在三芝出生的故總統李登輝也是永定客,到日治中葉三芝永定客還佔30%;而中臺灣的汀州客同樣受林爽文之亂及閩粵械鬥影響,不少北遷到苗栗、新竹等地,留下的多數也被同化為福佬客。
臺灣客家先民主要來自閩粵的汀州、惠州、潮州與嘉應州,但現臺灣通行的客家話只剩「四海大平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而汀州客來臺最多的永定,受歷史變遷影響,多數後裔不是早已福佬化,就是受遷徙影響,所講客語也變為其他腔調,已難聽到永定腔客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