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講客廣播電臺》自今(2024)元旦起節目大改版,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到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因為宣教的需要,巴色會將客話文字化、客家源流學術化,製作學習客話的發音表、工具書,紀錄客家文化禮俗,發展教育、興建醫院,對於當時客家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將客話學術化
有一說,客家是福音的硬土,即向客家人傳福音比較困難,因此傳教士需要加倍的投入,其中傳教士在客話方面的著力,值得讚揚。傳教士使用客話發音的漢字(有時只用其音),把客家地方風俗習慣、生活面貌加以記錄,對客家文化的理解有其貢獻。
其中由傳教士修纂的《客語辭典》、《初學者簡明德客辭典》、《簡明客語語法》、《荷客辭典》、《英客辭典》、《德客辭典》,《醫學客家話讀本》、《客話同音字典》等等客話材料的整理、客話工具書的出版,對於學習客話,甚至理解客家社會來說都有其重要性。例如客話把雞蛋成為雞春(讀音),「雞春」寫成「雞膥」( 未成肉),李毓中等《巴色差會經禔福牧師與白話教科》亦屬之。編按:差會(Mission Agency)為差派宣教士的機構。
客話讀本
西方的傳教士到客家地區傳教初期,除了明瞭客家的地方民俗及支配他們日常生活的在地禮俗外,還需要學習客家話,因此巴色會編輯了8冊客家話讀本。讀本裡面有許多客家地區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例如目連救母、陰陽五行,甚至是孫中山的民主思想,都有編輯收錄,作為傳教士在客家地區傳教時,學習的內容。
這樣的客家話讀本,發揮的作用不只是將客家話用漢字記錄下來,無形中記載了當時客家地區重要的文化內容,至少是他們認為傳教士必須要理解的文化現象,也是對理解客家文化有所貢獻。
教育、社會方面的影響
巴色會對客家人的教育影響,例如客家話的《三字歌》,基本上都是客語發音,《幼學瓊林》用客話發音的漢字來書寫,許多上課的教材,在分級上從初學到高級,如《女子國文課本》,《女徒鏡》都是用客話發音的漢字來書寫。深圳「虔真女校」的展覽,說明了教會對女子教育的貢獻。
通過客話漢字的書寫方式,巴色會也有許多客家文化相關的出版,像《客人對》、《梅縣大觀》、《客家舊禮俗》,都有助於瞭解舊時的客家社會。
中國內地的教會留存資料不多,不過所保留的一些舊照片,旁邊加註了說明,對於認識當時客家社會相當珍貴。例如一張龍川的民宅照片,旁邊註明當時有400戶店家;一位客家基督徒照片,他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鴉片煙的煙管。還有當時傳教士用素描方式,留下了許多中國鄉村的畫,對我們想像舊時中國客家庄提供了線索。
針對基督教巴色會與客家社會的關係,不只是日常的客家語言文化、鄉土照片,信仰、婚姻、醫療、教育、婦女地位、體育的影響。更深層的來看,還奠定了客家史觀的框架,通過羅香林客家研究成果,成為思考客家的主流觀點。
延伸閱讀:
張維安,2020,〈巴色差會與客家〉,頁97-113。收錄於黃宣衛編,《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翰璧、張維安、黃子堅,2015,〈巴色教會與客家女子教育的發展〉,張維安主編,頁143-159。《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
收聽快捷網址:您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