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桃園報導】桃園市新屋沿海一代有著著名的「百年石滬群」,屬於海洋客家文化的重要一環。石滬客語叫作「石塭」,《客新聞》為了瞭解海洋客家捕魚的文化,實際走訪新屋石滬故事館,並在耆老帶領下,來到百年石滬群中,空拍石塭壯麗樣貌,記錄下超過兩百年歷史的傳統文化。

對於石塭捕魚的歷史,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顧問李仁富說,石滬在文字紀錄上可以追朔到《諸羅縣志》中的〈番俗‧雜俗〉,「自吞霄至淡水,砌溪石沿海,名曰「魚扈」;高三尺許,綿亙數十里。潮漲魚入,汐則男婦群取之,功倍網罟。」可證明至少有超過兩百年的歷史。

透過空拍可以看見完整石滬樣貌。目前新屋的石滬大小高度約1公尺,寬2至3公尺,長度250公尺左右。范修語攝

李仁富說,築石塭跟潮差、地形、浪有關係,石滬需要的潮差是2.5公尺,且台中以南的海岸就是沙灘,無法築石滬,因此台灣本島的石塭最南端在後龍。而目前新屋的石滬大小高度約1公尺,寬2至3公尺,長度250公尺左右,約1、2年就可以築好,不過算小的了。

談到抓魚的方式與原理,李仁富說,漲潮時,魚會到近岸覓食,當潮差夠高的時候,魚就游到石滬裡面。魚是靠皮膚感應水流,當海水慢慢退潮時,魚一網外游,遇到石滬邊的水流便不敢靠近,只能沿著石滬繞圈圈,到最後魚便出不去了。對於這樣的捕魚方式,李仁富說,日治時期亦針對石塭課稅,代表其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隨著工業逐漸發達,石塭也開始沒落。

只要石滬上面長滿「石蚵」,石頭間便會更加緊密,大浪打也打不掉。李台源攝

築石滬技巧多 多孔隙造就人工藻礁

笨港里前里長彭永涼也實際帶我們到海邊,了解石滬結構的奧秘,他說,除了工法,築石滬會選在春夏時分,不僅浪比較小,也是要讓「石蚵」能自然附著在築好的石滬上面,只要石滬上面長滿「石蚵」,石頭間便會更加緊密,到時候秋冬的東北季風來,大浪打也打不掉。

彭永涼說,石滬外側會做一個往外傾斜的角度「消波」,讓浪可以順著坡度過去,如果沒有做「消波」,東北風一吹,浪比較大,石滬就很容易被浪打壞掉。

對於堆疊石頭的特殊技巧,李仁富解釋,早期客家移民便發展出「五圍切」、「六圍切」的疊石工法,所謂的「圍切」,即是以任一一顆石頭圍中心,無論如何圍繞在中心的石頭都不會超過七顆,而石頭間的空隙都會三角形,讓石滬保持堅固,而這樣的多孔隙的環境也能造就多樣性生態,可說是不會說話的傳統文化、人工的藻礁。

石滬外側會以傾斜方式堆疊,讓往外傾斜的角度「消波」,讓海浪可以順著坡度過去。范修語攝
客家移民發展出「六圍切」的疊石工法,以任一一顆石頭圍中心,圍繞在中心的石頭都不會超過七顆。范修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