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臺灣客家聯盟協會日前舉行年會,邀筆者演講分析「2024年大選客家族群的投票取向」,發現臺灣四大族群投票取向仍有明顯差異,「北藍南綠」只有客家,此現象跟原鄉情結、地緣關係、政治恩怨,以及藍綠主政重視度皆有關。
媒體常以「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攏統分析選情,其實若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全國得票數來看,與第2名的侯友宜相比,在22縣市他贏了14個大縣市,輸了8個小縣市。
金門、連江、新竹、苗栗等4縣賴清德還落居第3,金門、連江是因緊鄰中國,有唇齒相依關係;竹、苗是全臺客家人比率第1、2高縣市,反映北部客家投票取向偏藍,但苗栗縣海線閩南4鎮,賴清德總得票仍第一。基隆市、南投縣賴清德輸得不多,花蓮、臺東兩縣則是四大族群人口比率接近,這4縣市若扣掉外省、客家、原住民票,賴清德在閩南票源仍是第一。
因此整體來說,除了金馬外島,賴清德的閩南族群票源全臺皆是第一,是全面綠,只是南北綠化程度有別而已。
臺灣第一大族群閩南投票取向偏綠,但外省、原住民卻非常藍,外省人口分布分散較難統計,但從原住民鄉得票數來看賴清德仍是老三,明顯落後侯友宜、柯文哲,只是原住民票源僅佔2%左右,影響不大,而真正「北藍南綠」的只有客家。
何以說呢?以桃竹苗4縣市來說,賴清德在桃園市、新竹市全市、苗栗縣海線閩南4鎮、桃園市北閩六區得票數皆是第一,但在桃園市南客六區、新竹市東區得票第二,新竹縣、苗栗縣全縣及苗栗縣13個客家鄉鎮市則落居第三,顯現桃竹苗閩客投票行為差異極大。
在苗栗縣總得票率賴、侯、柯分是28.81%、41.18%、30.01%,閩南4鎮是36.33%、33.57%、30.10%,客家13鄉鎮市是24.65%、45.24%、30.11%,賴清德在閩南票源仍第一,客家卻落居第三。
桃竹苗客家人偏藍,高屏客家人卻偏綠,賴清德在高雄市、屏東縣分以48.89%、47.51%大勝侯友宜的29.33%、30.84%;但在美濃僅以41.92%略勝侯友宜的39.76%,在屏東縣客家8鄉則以52.52%大贏侯友宜的27.58%。
屏東縣客家人只占5分之1強,政治傾向偏綠,跟首位客家籍縣長邱連輝有關,1977年他在省議會質詢得罪國民黨,爭取連任非但未獲提名,還提名同是客家籍的賴志榮欲「封殺」他,他脫黨參選,結果雙雙當選。
1981年邱連輝再以「黨外」當選縣長,1985年連任失敗,轉而競選立委,國民黨再提名客家籍的溫興春「牽制」他,又雙雙當選。屏東縣不少客家人認為邱連輝長期遭到國民黨「打壓」,加入民進黨,政治傾向偏綠,且比閩南人還綠。
美濃因南部地緣關係雖偏綠,卻沒有屏東客庄綠,是因軍公教人員多,2022年高雄市長選舉陳其邁以58.10%大勝柯志恩的40.16%,在美濃陳反以48.44%敗給柯的49.53%。
前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認為,美濃這幾年藍綠實力已接近,似跟退休軍公教不滿民進黨政府刪減年金有關。美濃清代是科舉重鎮,近代是博士之鄉,而藍、綠主政皆重視客家,曾有多人入閣。
外省族群跟隨國民黨政府從中國來臺,第一、二代難免有強烈的原鄉情結,政治傾向偏藍可以理解;客家人慎終追遠,原鄉意識較強,加上過去閩客情結,亦造成不少客家人擁藍厭綠。
早年國民黨執政南部以農漁業為主,北部重民生工業、科技產業,而清華、交通、中央大學選在新竹、中壢復校,科學園區、工業研究院也設在新竹,無形中重北輕南,客家人受惠,造成政治傾向偏藍。反觀民進黨主政後才較重視南部科技產業,中山、中正大學也設校。
清代閩客械鬥,客家被迫遷徒,閩南語即臺語,曾造成閩客情結,但隨著族群融合,客語也納入國家語言,族群意識早已淡化,客家人實該揚棄藍、綠偏見,並擺脫依附,爭取主政才對。
延伸閱讀: